中美在瑞士举行的关税谈判刚开场就出状况了。10号上午会谈开始不到两小时,路透社、彭博社等外媒突然放出消息,说中方代表团直接收拾东西走人,连现场记者都没接到任何解释。有眼尖的记者发现,中方人员离开会场半小时后,酒店门口的车队已经往机场方向开,瑞士媒体甚至拍到两架中国专机从苏黎世机场起飞。 这事儿在国际舆论圈炸开了锅。美国CNBC的主持人举着提词器直皱眉:"上次看到这种掀桌走人的场面,还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刚开打的时候"。但仔细想想,这次谈判本来就不被看好,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上周还在电视上放话,说要继续限制中国获得高端芯片技术,白宫官网同步更新了对华加征关税的延期公告——带着这种强硬姿态来谈判,明摆着没打算给实质性让步空间。 翻翻历史记录更耐人寻味。过去五年中美关税拉锯战里,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平均税率从3.1%飙到19.3%,中国反手把美国汽车关税从15%提到40%。结果呢?美国去年从中国进口额反而创了历史新高,自家通胀率倒是被关税推高1.3个百分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些打着"保护本土产业"旗号的关税大棒,早变成砸自己脚的铁锤了。 有日内瓦的贸易问题专家私下吐槽:"现在华盛顿的政客们像在玩角色扮演游戏,明明知道关税战打不赢,但为了中期选举的票仓,还得继续摆出对华强硬的cosplay造型。"这话说得挺损,但看看数据就明白——美国中西部铁锈带的制造业岗位,在加征关税后反而少了12万个,那些说要"把工作带回美国"的承诺,早就被太平洋的海风吹散了。 这次中方代表团的离场动作,被不少观察家解读为"战术性撤退"。毕竟在拜登政府放风要扩大半导体出口管制的当口,继续留在谈判桌上反而可能被美方拿去当政治宣传素材。不过也有人担心,这种强硬对强硬的戏码演多了,怕是真要擦枪走火。要知道中美两国现在互为最大贸易伙伴,每天有26亿美元商品跨过太平洋,真要彻底撕破脸,全球供应链都得抖三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