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医中药专业科普植物科普 1. 茜草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其名源

中医中药专业科普植物科普

1. 茜草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其名源自《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该植物多生于林缘、灌丛或草坡,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等地。茜草根呈红棕色或暗棕色,断面红色,故古人又称其为“血见愁”。中医认为,茜草性寒、味苦,归肝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之效,常用于衄血、崩漏、经闭瘀阻等症。现代研究表明,茜草含蒽醌类化合物,如茜素、羟基茜草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抗凝血活性。不过,茜草活血作用较强,孕妇及无瘀滞者需慎用。

2. 蓖麻

蓖麻属大戟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非洲,现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种子含油量高达50%以上,是重要的工业油料作物。在中医药领域,蓖麻叶、根、种子均可入药。种子味甘、辛,性温,有毒,归大肠、肺经,有消肿拔毒、泻下通滞之效,外用可治痈疽肿毒,内服可用于便秘。但因蓖麻种子含蓖麻毒素,毒性剧烈,需严格控制用量与炮制方法,不可擅自使用。

3. 紫苏

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赤苏、红苏,在我国栽培历史超2000年。全株均可入药,紫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常用于风寒感冒、妊娠呕吐;紫苏梗可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紫苏子则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此外,紫苏还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嫩叶可作蔬菜食用,种子榨油可供食用,兼具营养与保健价值。

4. 桔梗

桔梗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肥大肉质,呈圆柱形,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称其“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常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等症。现代研究发现,桔梗含桔梗皂苷等成分,可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呼吸道分泌增加,从而稀释痰液,达到祛痰效果。

5. 丹参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又称“紫丹参”“血参根”。中医认为,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效,被誉为“活血化瘀第一药”,常用于胸痹心痛、心烦不眠、疮疡肿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丹参含丹参酮、丹酚酸等活性成分,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常用药材。

6. 鱼腥草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其因叶有腥气而得名,在《名医别录》中被列为中品。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之效,常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等症。现代研究表明,鱼腥草含鱼腥草素、槲皮素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作用。但需注意,其含有的马兜铃酸类成分存在争议,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影响健康,应遵医嘱使用。

7. 牛蒡

牛蒡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叶、果实均可入药,尤以牛蒡子(果实)应用最广。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能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常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等症。牛蒡根则可清热解毒、疏风利咽,在民间常用于治疗疮疖肿毒。此外,牛蒡还是常见的保健食品,其富含膳食纤维、菊糖等,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保健功效。

8. 罗布麻

罗布麻属夹竹桃科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多生长于盐碱荒地、沙漠边缘及河流两岸。罗布麻叶味甘、苦,性凉,归肝经,有平肝安神、清热利水之效,常用于肝阳眩晕、心悸失眠、水肿尿少等症。现代研究发现,罗布麻叶含罗布麻苷、槲皮素等成分,具有降压、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常被制成茶饮用于辅助调节血压。但罗布麻叶有小毒,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

9. 薄荷

薄荷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芳香,是常用的中药材与香料植物。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喉痹口疮等症。其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如薄荷醇、薄荷酮)具有清凉感,可刺激皮肤黏膜,起到消炎止痒、止痛的作用。此外,薄荷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领域,如口香糖、牙膏、清凉油等。

10. 佩兰

佩兰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醒头草”,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其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常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暑湿表证等症。佩兰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对聚伞花素、乙酸橙花醇酯等,具有抗菌、抗病毒及促进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夏季常以佩兰代茶饮,可预防暑湿感冒,化解体内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