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警方在在一栋拆迁楼发现一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但当民警查询他的身份之后却被吓了一大跳。 2020年的一个寒冬早晨,上海市公安局在例行清查一处即将拆迁的老楼时,发现了一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流浪汉。 屋内一片狼藉,空气中弥漫着腐朽和霉味,而那名男子正蜷缩在角落,用破棉被裹住自己,像极了一具孤独的雕像。 民警最初并未多想,以为这不过是又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当他们按照程序对其身份进行核查时,却惊讶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名男子叫姚远,竟是十几年前风光一时的湖北省高考状元,也是北京理工大学的高材生,这个身份让所有在场的警察都愣住了。 姚远出生于湖北省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家庭贫困,父亲是地里的农民,母亲常年体弱多病。 尽管生活艰难,他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课本和试卷上,夏天屋里闷得汗如雨下,冬天夜里冻得手指僵硬,但他从未退缩。 高考放榜,姚远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进入了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北理工。 他的名字出现在村口的红榜上,也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四年后,姚远顺利进入了一家央企,从事通信工程相关工作。 薪水不算顶尖,但胜在稳定,听起来也是个非常体面的工作,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 可现实远比理想复杂,一次老同学聚会中,他听说昔日的一个普通同窗在深圳创业成功,年入百万,早已开上了豪车、住上了别墅。 那一刻,姚远心里泛起了强烈的落差。 “我曾是状元,为什么不能闯出一番天地?”这是姚远反复对自己说的话。 2003年,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辞掉稳定的工作,独自南下上海创业。 当时正值金融危机的尾声,市场动荡不安,姚远却一心只想证明自己。 他把多年的积蓄投进了一家创业公司,结果不久后,公司资金链断裂,宣布倒闭。 资金断裂的同时,生活也开始急转直下。为了节省开支,他住进了城郊一处废弃厂房,靠打零工和拾荒维生。 可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速度太快,稍一不慎,就被甩在了身后。 日复一日,生活的重压让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逐渐变得沉默寡言。 更不幸的是,一次夜晚捡拾废品时的意外,他遭遇了流浪汉之间的争斗,被打伤了头部。 从此之后,他变得神志恍惚,记忆紊乱,甚至无法准确说出自己的名字。 从此,这个名字曾经响彻荧屏的天之骄子,彻底消失在人海之中。 2020年,民警发现他时,姚远的身份证已早被注销,身上没有任何证件。 他不愿说话,只会低声念叨着一些数字和公式,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警方通过指纹比对,最终确认了他的身份,并联系上了他的家人。 当姚远年迈的父母赶到上海时,看到那个瘦骨嶙峋、双眼呆滞的儿子,已哭成泪人。 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曾经考出全省第一的姚远。 医生的诊断也给了家人沉重的打击:由于长期精神压力和脑部受到损伤,姚远的智商水平已退化到初中生阶段,部分记忆将可能永远无法恢复。 这件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为这位曾经的“状元”唏嘘不已。 有人感叹命运无常,也有人质疑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 其实不然,在这个崇尚效率与结果的时代,我们是否忽略了人的“底线尊严”?一个人是否一定要创业成功、名利双收,才算是“活得有价值”? 而那些曾经拼尽全力改变命运的人,如果不幸失败了,他们应当被遗忘吗? 最终,在多方帮助下,姚远被接回了湖北老家。他的父母为他建了一间安静的小屋,每天陪他散步、复健。 他时常坐在院子里发呆,偶尔也会翻开一本旧教材,在阳光下默念着他熟悉的公式。 信息来源:《湖北省教育志1990-2000》、北京理工大学学籍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