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冯小刚给冯巩打电话,开口就问他借钱,“哥,我女儿急着做手术,能借我6000吗?”冯巩的做法后来被冯小刚写进书里。 冬日的北京,1992年,一通匆忙的电话打破了冯巩工作的宁静。电话那头,冯小刚带着哭腔说道:"巩哥,我女儿做手术急需用钱,能不能借我6000?过一段时间我就还。" 这句简单的求助背后,是冯小刚一家面临的巨大困境。他那才一岁半的女儿患有先天性腭裂症,手术虽简单却有风险,特别是术后不能哭泣,否则伤疤容易裂开。作为刚起步的编剧,冯小刚手头并没有足够的积蓄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医疗费用。 "孩子在哪家医院,我马上到!"冯巩二话不说,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他带着一万元现金和一堆玩具赶到医院,这些玩具是他特意为小女孩准备的,"孩子做完手术不能碰伤口,这些玩具可以转移注意力。" 在手术等待的漫长时刻,冯巩的手机不断响起,都是工作相关的电话。冯小刚看在眼里,好意提醒冯巩可以先回去处理工作,但冯巩却挂断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坚定地说:"没事,我不太放心。"直到手术结束,确认孩子度过危险期,他才匆匆离去。 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并非偶然。回溯到几个月前,两人在一次普通的饭局上相识。虽然同姓"冯",但他们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彼时的冯巩已经在相声界和影视圈崭露头角,获得过百花奖影帝,而冯小刚则刚刚凭借《编辑部的故事》从默默无闻的美工转型为被人认可的编剧。在王朔的引荐下,冯小刚见到冯巩时便亲切地喊他"巩哥",这一声称呼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一次酒后,两人没有打车回家,而是沿着北京的大街漫步,互相搀扶着走向南方。酒意渐浓,他们干脆坐在路边,开始畅谈人生。就在那个夜晚,冯小刚第一次向冯巩倾诉了女儿的病情和自己的担忧。两个大男人,在寒冷的街头抱头痛哭,冯巩拍着冯小刚的肩膀说:"我支持给孩子做手术,你缺什么都和我说,我能办到的,一定帮你。" 第二天,朋友们找到他们时,冯小刚正躺在冯巩的腿上沉睡,冯巩则托着他的头,宛如守护着一个兄弟。这幅画面定格了他们情同手足的瞬间,也为日后那通紧急电话埋下了伏笔。 冯小刚女儿的手术最终成功了,这段真情故事也被他后来写进了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成为北京文艺圈中流传的一段佳话。 2003年的春天,北京的书店里多了一本新书——《我把青春献给你》。这本由冯小刚亲笔撰写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我伤害了他,现在想起来也伤害了自己,我在这里向他说一声'巩哥,真的很抱歉'。"这句简单的道歉,背后藏着一段十年前的故事,一段关于选择、愧疚与真情的故事。 回到1992年,冯小刚女儿手术刚刚成功不久,他与郑晓龙合力创作了《大撒把》剧本。对于这个作品,冯小刚充满信心,但苦于没有投资。他四处奔走,却屡屡碰壁。正当一筹莫展之际,他再次想到了那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冯巩。 冯小刚带着剧本找到冯巩,诚恳地说明了自己的处境。冯巩仔细阅读了剧本后,立即答应帮忙寻找投资商。为表感谢,冯小刚决定让冯巩担任这部电影的男主角。这个决定不仅是报恩,也是冯小刚对冯巩演技的认可。 在冯巩的努力下,投资商很快找到了。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命运却开了个玩笑。北影厂,那个最初拒绝《大撒把》的影厂,突然改变主意,表示愿意投资这部电影,但提出了一个条件——男主角必须是葛优。 这个条件让冯小刚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事业发展的大好机会,一边是对兄弟的承诺。经过数日的痛苦挣扎,冯小刚决定要与冯巩坦诚相见。然而,当他支支吾吾地开口时,冯巩就直接打断了他:"我已经明白了,这都是小事,无论你如何选择,我冯巩永远都是你的兄弟!" 不仅如此,冯巩还主动联系了已经找好的投资商,说服对方取消这次合作。冯巩的宽容与理解,让冯小刚感动之余更多了几分愧疚。 在冯巩的成全下,《大撒把》顺利完成拍摄并上映,获得了五项大奖,也让冯小刚的导演之路越走越宽。随后,他又陆续导演了《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等作品,成为中国电影界的重量级导演。然而,事业越是成功,冯小刚心中的愧疚就越深。 冯巩却从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2003年,他在小品《马路情歌》中幽默地提到冯小刚:"老冯家漂亮人多了,比如冯小刚,那两颗大牙跟小铲子似的。"这句调侃不仅引得观众哄堂大笑,也传递出一个信息——他们的友谊依然坚固。 后来,冯巩执导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时,还邀请冯小刚的妻子徐帆担任女主角。2018年北京春晚上,当冯巩站在舞台上与台下的冯小刚互动时,两人之间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让人感受到真情的温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