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8年,淮海战役中,国军25军军长陈士章侥幸脱逃,谁知回家后,他却看到了自己

1948年,淮海战役中,国军25军军长陈士章侥幸脱逃,谁知回家后,他却看到了自己的灵堂,妻子更是大惊:“你不是阵亡了吗?” 门打开了,妻子看见门外的男人,脸色刷白,一声尖叫:"活见鬼!"随即砰地一声把门关上。 门内,白布覆盖的灵堂上,一张黑白遗像赫然在目。 照片上的人,正是门外这位蓬头垢面的"农民"。 这是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刚刚结束不久。 国军第25军军长陈士章站在自家门口,面对的是自己的灵堂,他只是一个从战场上逃回来的将军。 三周前,碾庄战役中,陈士章的部队陷入绝境。 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 国军七个兵团被华野和中野包围在徐州以东地区。 陈士章所在的第七兵团,负责掩护黄百韬兵团突围,但黄百韬全军覆没后,七兵团也陷入重围。 12月1日,碾庄最后一战,解放军炮火如雨,国军阵地一个接一个陷落。 黄昏时分,七兵团司令陈长捷下达了"各自突围"的命令。 陈士章知道,穿军装就是死路一条。 他脱下将军制服,换上早已准备好的粗布衣,头戴破草帽,肩挎竹篮,嘴里叼着旱烟袋,混入难民队伍。 这身装扮不是临时起意,他出身农村,知道农民的一举一动。 手上的老茧,烟杆敲鞋的习惯,都是普通农民的特征。 刻意操起河北农民口音,而非自己的四川话,检查站上,解放军战士询问难民。 轮到陈士章时,他低着头,用浓重的河北口音咕哝着回答,顺利通过。 一路乞讨、搭便车,陈士章终于回到了湖北老家。 推开家门的那一刻,他没想到会看见自己的灵堂。 原来,淮海战役中,国军第63军军长陈章在战斗中阵亡。 军部电报上报时,不知是拍电员还是接线员出错,将"陈章阵亡"误传为"陈士章阵亡"。 陈士章家人看到报道,又久未接到他的消息,认定他已战死沙场,妻子悲痛欲绝,按传统为他设立灵堂,准备举行衣冠冢葬礼。 第一次见到"鬼",妻子吓得关上门,屋内传来一阵骚动,随后门再次打开。 这次是陈士章的父亲,老人家颤抖着手摸了摸儿子的脸,确认这不是幻觉。 灵堂撤了,陈士章换上干净衣服,听妻子讲述这段时间的经历。 邻居们纷纷前来探望,这位"死而复生"的将军,有人甚至要求他讲述"阴间见闻"。 陈士章没有久留。他知道,自己必须回到部队。 1949年初,他接到蒋介石的命令,重新组建第25军,参加福州防御战。 这是他从淮海战役突围后,获得的第二次机会,蒋介石在命令中称赞他"忠勇可嘉",但对碾庄战役的失利只字未提。 1949年8月,福州失守,陈士章再次被俘。 国民党方面却误以为他战死,又一次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在台北忠烈祠为他立了牌位。 陈士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两次被误报牺牲"的军人。 这次被俘后,陈士章被关押在监狱中。 直到1975年特赦,他才重获自由,此后不久,他移居美国,在纽约唐人街开了一家小店养老。 晚年,他写下回忆录《淮海战役第七兵团的毁灭》,记录那段传奇经历。 他的军旅生涯充满争议,作为抗战功臣,他曾参与武汉会战,率部击退日军,获得"忠勇师"的称号。 但在1941年,他又参与了皖南事变。 国军将领中,有人选择战死疆场,如黄百韬;有人选择投降变节,如张灵甫的副手们; 而陈士章选择了伪装突围,保全性命。 不同的选择背后,是不同的价值判断。 陈士章见到灵堂的故事在军中广为流传,甚至成了一些军事院校的教材案例,讨论战场上的伪装术与逃生技巧。 他的经历提醒人们:战场生存,有时比英勇牺牲更需要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