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来到一名日本朋友家做客,不料却在朋友家里发现一个十分眼熟的铜罐,经过一番思索,他震惊的发现这居然是国宝皿方罍流失已久的器身,为了将皿方罍顺利带回国,过程几经波折又艰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的一天,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踏入了一间日本朋友的家,客厅陈设雅致,墙角的展示柜里摆着各式古董,他坐在沙发上与友人寒暄,目光随意地扫过四周,却在无意间被一只造型独特的铜罐定住。 那件器物轮廓方正,纹饰古拙,与他脑海中某件国宝的印象重叠了,马承源走近细看,眼前的器物通体泛着黯淡的铜绿,兽面纹与凤鸟纹隐隐可辨。 长年从事青铜器研究的经验,使他几乎在瞬间意识到,那件铜罐极有可能正是流失海外多年的皿方罍器身。 1919年,湖南桃源县的一场暴雨冲刷出一件青铜器,一位名叫艾清宴的村民将其捡回家中,当时的人们对文物认知不深,器身很快在文物贩子手中辗转,最终流失国外。 而与器身配套的盖子则经钟逢雨鉴定后几经转手,最终在1952年进入湖南省博物馆,成为重要馆藏,自此,这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便身首分离,器盖安居故土,器身远走他方。 站在日本朋友的客厅中,马承源看着这只铜罐,越发笃定它正是那件消失已久的器身,他向朋友询问来历,得知此物购自英国,价格不菲。 朋友对此器物颇为珍视,并未有转让之意,马承源心中虽有万分不舍,却知情势不宜强求,只得暂时作罢。 他没有忘记那只铜罐,此后数年里,他一直关注着这件文物的流向,不久之后,那位朋友因家庭与事业双重困顿,被迫出售部分藏品,皿方罍器身由此进入国际市场,引起国内两家重量级机构的注意。 上海博物馆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出击,带足资金前往拍卖会现场,此役筹谋甚久,却仍在竞价中败下阵来,器身被一位法国买家以超过900万美元的高价购得,再次远遁海外。 马承源虽未能亲自见证器物回归,但文物工作者们始终未曾放弃,2014年春,皿方罍器身出现在纽约佳士得拍场,消息迅速传至湖南省博物馆。 此次他们决定以洽购方式规避激烈竞拍,联合企业家与私人藏家筹资2000万美元,全力促成器物回归。 在拍卖开始前,博物馆方面展现出极强的专业准备,不仅提供详尽的器物研究资料,还展示了器盖与器身的三维建模匹配证据,使拍卖方深感诚意。 6月21日,皿方罍器身终于抵达中国,机场戒备森严,安保人员全程护送,当它被送入湖南省博物馆,与等候多年的器盖重新合一,百年分离画上句点。 整座博物馆为之震动,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其组合复原,器身线条与盖子轮廓完美吻合,纹饰严丝合缝,三千年前的匠心之作,历经战乱与漂泊,再度以完整面貌示人。 皿方罍的回归,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它是目前已知体量最大的商周方罍,造型恢宏,技艺精湛。 精细繁复的兽面与凤鸟图腾,不仅体现当时铸造工艺之高超,也承载着古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祭祀文化的核心内涵,它的归来,是一次文物命运的转折,也是国家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象征。 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厅中,皿方罍静静伫立在玻璃橱窗之中,参观者络绎不绝,无数目光在它身上流连,它不言不语,却以沉静之姿诉说着数千年文明的延续与百年波折的归程。 一件青铜器背后的故事,远不止学术意义,更是一段民族记忆的回归,每一笔花纹、每一道棱角,都是历史深处的一声回响,国家与民间共同推动文物回归的努力,也由此写下新的篇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皿方罍的“前世今生”:器身和器盖分离长达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