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清朝打不过英国,打不过法国,打不过德国,打不过俄国,打不过日本,打不过美国,打不

清朝打不过英国,打不过法国,打不过德国,打不过俄国,打不过日本,打不过美国,打不过意大利。甚至还打不过葡萄牙,打不过荷兰,打不过比利时等小国。我们去看当时清朝政府的士兵和军队,就知道为什么和谁打都输,谁打清军能赢了。 清朝末年跟谁打仗都输,乍一看像个“逢战必败”的魔咒,但其实拆开来看,就是清廷的制度和心态出了问题,总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打骨子里就没把洋人当回事,让清廷上下到处都是打不赢的“死结”。 先说朝廷的傲慢,打乾隆那会,欧洲的使团就被当成“藩属国进贡”对待,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望远镜、蒸汽机模型,全被当玩具收进库房,大臣们还嘲笑洋人“腿不能弯,摔倒了爬不起来”。 到了道光年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给英国女王写信还称人家为“外夷”,压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变了天。 这种傲慢让清廷既不了解敌情,也不愿学习新技术,1840年鸦片战争都开打了,道光皇帝还在问 “英国离新疆有多远”,前线将领连英军舰队从哪儿来都搞不清楚,打仗全靠瞎蒙。 再说军队的烂摊子,底层士兵大多是被强征来的穷苦老百姓,家里揭不开锅才被迫当兵,每月饷银才一两多银子,还经常被军官克扣,凭啥给皇帝老儿卖命?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北京老百姓围观清军跟英法联军打仗,发现士兵穿的盔甲是纸糊的,手里的鸟枪枪管锈得能卡住子弹,好多人临阵脱逃,理由是“家里老娘还没吃饭”。 最坑的是清廷的防汉政策,从入关那天起,满人就死死地防着汉人,军队里重要职位必须由旗人担任,汉人将领比如曾国藩、李鸿章,手里有兵也要被朝廷盯着。 火器发展更是处处受限,康熙年间戴梓发明了能连发的 “子母炮”,朝廷怕汉人掌握先进技术,硬是把他流放东北,导致清军火器两百年没进步。 1841年虎门之战,关天培的炮台用的还是 16 世纪的红夷炮,射程不到 500 米,而英军的舰载炮能打 2000 米,人家在海上转圈开炮,清军只能干瞪眼。 更绝的是,连买洋枪洋炮都要层层审批,1874 年日本侵台,李鸿章想买几艘铁甲舰,朝廷拖了三年才拨款,理由是“海防费用不能便宜了汉人”。 还有腐败这个无底洞,军费到了基层能被克扣一半,1894年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申请买炮弹,户部说没钱,结果一查,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花了800万两,相当于北洋水师全年军费的三倍。 基层军官更狠,1900 年八国联军打北京,有的清军将领战前把士兵的子弹卖了换钱,开战了让士兵拿大刀冲锋,说“洋人子弹打完了就该咱们上”,结果人家子弹多的是,清军成了活靶子。 最关键的是,整个国家从上到下没把打仗当回事。皇帝觉得割地赔款不过是 “破财消灾”,大臣觉得打赢打输不影响当官捞钱,士兵觉得战死了家里也没人管,老百姓觉得洋人来了跟朝廷来了没啥区别。 1900 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好多老百姓帮着搬梯子、运炮弹,为啥?因为清廷平时对老百姓太狠,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老百姓巴不得换个能轻徭薄赋的主子。 这种 “上下离心” 的状态,就算有再好的武器也打不赢,更何况清军的装备、训练、指挥样样落后,碰上已经工业化的西方军队,简直就是拿木棍打机枪,不输才怪。 说到底,清朝的败仗不是输在枪炮上,而是输在制度和心态上。当朝廷还在做“天朝上国”的梦时,哪怕是比利时、荷兰这样的欧洲小国,也已经有了近代国家的组织力和工业化的武器,你说清廷怎么可能会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