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技术援助协议。 上千名援华专家突然撤离,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 罗布泊核试验基地里,面对空荡荡的实验室,中国科研团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当时谁也没注意到,有位戴着厚眼镜的瘦高学者正蹲在墙角检查仪器。 他叫王淦昌,是德国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此刻正用手指丈量设备零件的尺寸。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后来被证明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江苏常熟乡间的小诊所里,当赤脚医生的父亲教会他治病救人的道理,也埋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父母早逝后,外婆用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头装着家当,一头坐着小淦昌,硬是走出条求学之路。 193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新生名录里,王淦昌三个字显得格外清瘦,就像他总穿着补丁长衫的身影。 在柏林大学深造期间,这个中国学生展现出惊人天赋。他曾在实验室连续工作38小时,只为验证一个粒子轨迹的猜想。 1931年他首次提出用云室探测中子的方法,却因导师阻拦未能继续实验。 次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沿用这个思路发现中子,捧走了诺贝尔奖。有人替他惋惜,他却在日记里写道:"科学真理终会显现,重要的是为人类认知添砖加瓦。" 抗战爆发那年,王淦昌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在颠沛流离的浙大西迁路上,他坚持用骡马驮着实验器材翻山越岭。 1941年他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却因战乱无法实施。十六年后美国科学家莱因斯用类似方法证实中微子,再次与诺奖擦肩而过。 对此王淦昌只说:"能让中国科学在世界留名,足矣。" 1956年苏联专家来华考察时,曾在机密报告中特别标注:"特别注意王姓教授,其理论功底深厚,实验能力超群。"这份标注后来成为中苏科技合作的重要参考。 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前夕,总顾问巴索夫私下对王淦昌说:"你们有你在,原子弹迟早会响。"这话后来被收录在《中国核工业发展大事记》中。 面对技术封锁,王淦昌带领团队展开绝地反击。 在青海金银滩,他们用算盘计算上万个数据,用自行车气泵改装成真空设备。 据《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纪实》记载,为验证某个关键参数,王淦昌曾连续七天蹲守实验场,记录下三千多次观测数据。有次沙尘暴掀翻帐篷,他第一反应是扑住写满公式的草稿纸。 美国情报部门1963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国至少需要十年才能掌握核武器技术。 但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让这个预测沦为笑谈。 当天《人民日报》号外记载,王淦昌在指挥所里听到成功消息时,默默摘下眼镜擦拭了三次。 后来他回忆说:"当时眼前全是同志们熬红的眼睛,还有戈壁滩上的骆驼刺。" 这位三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最终选择将全部智慧奉献给祖国。他发明的"激光驱动惯性约束核聚变"方法,至今仍是国际热核研究的重要方向。 晚年接受采访时,他说最难忘的不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攻关岁月,而是小时候外婆教他认草药时说的话:"治病要治根,救国也要找准病根。" 当国际物理学界讨论二十世纪伟大科学家时,王淦昌的名字常被提及。 但更多人记得的,是那个在西北荒漠里带着年轻人挖防空洞、用罐头盒煮面条的"老王师傅"。他用算盘打出的不只是原子弹数据,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正如他常说的:"科学没有捷径,就像骆驼刺要在石头缝里扎根。"这种精神,早已融入中国科技发展的血脉之中。 信息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020-06-05“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一片冰心在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