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美谈了8小时,美财长面色凝重,特朗普:会谈取得“重大进展”

一边是长达8小时的闭门谈判,没有任何对外声明,一边是特朗普在社交平台高调宣布取得“巨大成果”,这不是戏剧化,而是现实。当地时间5月10日,中美高级别官员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了今年以来首次面对面会晤,从清晨到深夜,谈判持续了整整一天,期间没有任何对外开放的环节,媒体也无法接近核心区域。 首日会议结束后,中美代表团都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有一个镜头让外界感受到一点气氛变化: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面色凝重。而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在其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会谈“取得了巨大进展”,他强调谈判“非常好”,还说双方“批准了很多事情”。

特朗普的这番表态自然引发广泛关注,但同时也引发疑问:如果真的有成果,为什么美方代表团一言不发?中方也没有任何正面回应?问题就出在这里——目前的中美谈判,还处在极度敏感的过渡期。

要知道,这轮磋商,是在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今年以来,特朗普再次掀起对华征税浪潮,关税水平飙升到145%。中方则迅速反制,把对美关税提高到125%。结果就是,双方每年近6000亿美元的贸易几乎陷入停顿状态,供应链被打乱,金融市场动荡,外资观望,全球经济也跟着受拖累。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恢复贸易高层接触,是外界普遍期盼的结果,但这场谈判很明显不是“为了签协议”,而是“为了降温”。从会前会后的言论可以看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中美经贸牵头人何立峰的目标并非立刻解决分歧,而是希望为后续更深入的接触创造空间。瑞士方面也表达了类似态度,认为促成会谈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信号”。 一直以来,美方的目的也很清楚——试图压低中方出口关税,打开中国市场,特别是让中国增加对美进口,以缩小贸易逆差。但问题是,这些诉求触碰到中国的核心政策方向,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转型和自主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方不可能轻易接受。

这种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中美之间的贸易磋商注定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只能靠频繁接触、阶段成果来维持稳定局面。换句话说,这场瑞士会谈更像是一场“破冰”动作,为后续谈判争取时间和空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第一天会谈结束后,贝森特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既没有重大让步,也不可能达成实质性协议,说白了,双方都在摸索,试图判断对方底线,同时为下一轮谈判探路。

至于特朗普的发言,则更多起到的只是一种“对内喊话”的作用。他需要向国内民众传递一个信号:自己在推动解决贸易争端方面有成效,毕竟,任何积极进展都可以转化为政治资本。因此,他一边声称取得进展,另一边又没有公布任何细节,这种做法很符合特朗普的一贯风格——把模糊空间变成政治空间。 还有一个安排值得注意,中方在会谈前夕高规格出席莫斯科胜利日阅兵,展现“全球南方”合作网络;美方则通过瑞士等第三方传递缓和信号,避免直接示弱。这种外交布局反映双方在博弈中兼顾强硬与灵活的双重姿态。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中美经贸高层会谈11日在日内瓦将继续进行,这意味着8小时并未谈完所有议题,很多问题仍需继续磨合。有分析认为,后续,中方的筹码依旧丰富,4月份中国出口数据意外增长,同比增长8.1%,虽然对美出口下降近18%,但整体仍优于市场预期。

这说明中国正在通过多元化市场对冲美方压力,也具备一定的缓冲空间。美方自然看在眼里,尤其在当前通胀压力下,关税直接推高成本,企业和消费者都承担不起。由此可见,这次会谈虽然没有对外公布成果,但能成功举行、能持续8小时,已说明双方的重视程度,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任何一步谈判,都不只是双边事件,而是全球市场的神经中枢。

未来几周,双方是否会公布进一步谈判计划,是否会落实部分减税措施,值得密切关注。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不是一次“走过场”的谈判,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压力测试,各自的底线、诚意、策略、弹性,都在这场没有记者的闭门会议里亮了出来。 接下来怎么走,还要看后面的结果,但从目前的氛围来看,中美之间的博弈不会立刻结束,僵局也不会马上打破,但只要谈判没有中断,希望就没有消失。这场取得“重大进展”的会议,也许正是转折点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