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276年,文天祥被俘,已经投降元军的吕文焕问他:“我死守了襄阳6年,丞相怎么还

1276年,文天祥被俘,已经投降元军的吕文焕问他:“我死守了襄阳6年,丞相怎么还骂我是乱贼?”文天祥怒斥道:“大宋灭亡,你就是罪魁祸首,你不是乱贼,还有谁是?连三岁小孩都骂你,何止是我!”     “吕文焕,你这个叛国贼!”文天祥义愤填膺,字字铿锵:“襄阳一失,国门洞开,元兵长驱直入,南宋危在旦夕。你怎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投降!”

  面对文天祥的责难,吕文焕无力辩驳,襄阳守将这个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六年了,整整六年,他与将士们坚守孤城,抵御外敌。  

然而朝廷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那种孤立无援的绝望,曾一度将他吞噬。

  尽管如此,吕文焕从未想过投降,他是一个将领,更是一个襄阳人。

  这座城凝聚了他太多的血泪,每一块砖,每一寸土,都浸透了将士们的忠魂。

  回想起襄阳沦陷的那一天,吕文焕的心仍然隐隐作痛。元军的回回炮,炸开了坚不可摧的城墙。

  将士们血肉横飞,哀嚎遍野。而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无力回天。  

或许,一切的悲剧,都源于六年前的那个决定。

  当蒙古铁骑出现在襄阳城下的时候,朝廷给了他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守住这座南宋的最后屏障。  

起初,吕文焕对胜利还抱有一丝希望,他派人向堂兄吕文德求援,希望能得到一些支持。

  然而,吕文德轻敌,认为元军不足为惧,根本无需增援。就这样,襄阳失去了获得外援的最后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军改变了策略。他们不再强攻,而是在襄阳周围构筑起重重壁垒,切断了襄阳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吕文焕眼睁睁地看着,那一道道可怖的围墙,将他们困在了绝望的孤岛上。

  围城的日子,漫长得像一个世纪,士兵们饿得脸颊凹陷,却依然持枪站岗。

  百姓们啃着树皮充饥,却从不言弃。是他们的坚守,支撑着吕文焕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日夜。

  城破的前夜,吕文焕久久伫立在城头,遥望远方。他知道,援军不会来了。  

朝廷放弃了襄阳,正如它放弃了整个南宋。

  那一夜,吕文焕在烛光下给儿子写下了最后一封信。

  信中,他诉说了自己的无奈和愧疚:“我将以一个“叛将”的身份,永远地活在世人的唾骂之中。"

黎明时分,城破了。伴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炮响,元兵如潮水般涌入。  

吕文焕含泪拔出佩剑,准备以身殉城。就在这时,他看到无数百姓朝他跪拜下来,苦苦哀求他投降。

  “大人,我们不怕死,但我们更不愿见到满城尽丧的惨景啊!襄阳不能没有襄阳人啊!”

  吕文焕泪流满面,缓缓放下了手中的剑,他明白,自己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为了这座城,为了这些无辜的百姓,他别无选择,只能投降。

  就这样,吕文焕打开了襄阳的城门,走向了元军的大帐。

  从此,他背负了“叛将”的骂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任凭世人唾骂。

  文天祥不理解,朝廷不理解,甚至连吕文焕自己,有时也不理解。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流泪,质问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

  每每想起那些为他而死的将士,想起那些饱受战火蹂躏的百姓,他的心便如刀绞。

  但是,当他看到襄阳的百姓们,看到他们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看到孩子们重新露出笑脸,他又觉得,自己或许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