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水浇菜”是污染食物的源头?中科院院士曾毅认为,农村人用粪水直接浇菜,完全是千百年来流传下的误区,长期食用这种蔬菜,很可能会诱发疾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菜地边的粪池并不罕见,每天清晨,老一辈的农人挑起木桶,踏着泥泞的小路,将自家沤好的粪水舀起,均匀地浇在菜苗的根部。 他们说,那股刺鼻的味道是肥沃的象征,是田地“吃饱”的表现,这种做法由来已久,几乎每一代农村家庭都如此延续,仿佛粪水就是大地母亲最朴素的馈赠,然而在科学的审视下,这种看似天然的习惯,也可能潜藏危机。 中科院院士曾毅在一档科普节目中,对“粪水施肥”提出了明确的观点,他指出,未经发酵的粪水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寄生虫卵与病毒,若直接用于蔬菜灌溉,很可能会造成蔬菜污染,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尤其在农村一些地区,农民在浇灌后不到一周便将蔬菜采摘上市,这缩短了从施肥到采收的过渡周期,令蔬菜表面的有害物质难以自然降解,部分消费者未经过充分清洗就食用这些蔬菜,容易因此引发肠胃不适、寄生虫感染等健康问题。 在农业科学界,粪便沤制被认为是降低病原体活性的有效方式,发酵过程中,粪水与杂草、秸秆等混合,密封储存于粪池中,微生物分解产生高温,能够杀死绝大部分细菌和虫卵。 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农户为了赶季节,跳过了这一发酵步骤,直接使用新鲜粪水,这些未经处理的肥料,看似能快速催熟蔬菜,却在无形中将健康风险播撒在土地之间。 从古籍《齐民要术》到近代农业技术文献,都曾详细记载粪肥的使用方法,古人并非不讲究科学,而是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形成了一套经验主义体系,但进入现代,农业环境早已改变。 土地的承载方式、种植密度、蔬菜采摘周期都不再是古代那般节奏缓慢,粪水施肥的风险也因而成倍放大,尤其是在食品供应链被市场需求压缩的今天,很多菜农将采摘周期压缩至最短,甚至在施肥后两三天便进行销售,致使残留的病原体无法充分挥发或降解。 同时,消费者的行为也在无意中放大了风险,很多人对“有机”“农家菜”的印象源于一份情怀,认为只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就是安全健康的代表。 于是,一些人驱车数十公里,只为买一把“农村老菜地”里种的青菜,甚至连泥土都舍不得抖落,殊不知,在没有监管和处理流程的保障下,这些菜极可能就是刚浇过未发酵粪水的“原生态产品”。 粪水施肥的讨论不只是食安问题,更是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对话,曾毅的提醒并非打压农村经验,而是希望将这种方式纳入规范之中,避免“习以为常”的操作演变成健康隐患。 像高温堆肥、厌氧发酵等现代处理技术,既可以保留粪水的肥效,又能有效杀灭其中的致病因子,如果农户能普遍接受这类技术,在操作中多一道等待的工序,食物链的风险便能大幅减少。 此外,农技推广体系也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理解何为“安全施肥”,同时,消费者在面对“农家菜”时也应提高认知,不能仅凭“看起来新鲜”或“来自乡下”就断定其健康安全。 蔬菜买回家后,必须用流动清水多次冲洗,必要时使用淡盐水或果蔬清洗剂进行处理,尤其是给儿童和老人食用的蔬菜,更应彻底煮熟,避免生食。 当传统习惯遭遇新的科学证据时,唯一合理的出路是融合,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每一位种菜人都应被赋予科学的工具与认知,每一位买菜人也应学会识别真正的食品安全。 粪水不该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而应在合理利用中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农业的未来,并非舍弃过去,而是用新的方式,让旧知识变得更安全、更可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明明有化肥,为什么农民种菜还要用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