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听过早期主流相声界的一些相声之后会发现,主流相声界早些年的作品并不都是“歌颂”类

听过早期主流相声界的一些相声之后会发现,主流相声界早些年的作品并不都是“歌颂”类的相声作品,甚至绝大多数作品还是以讽刺为主的。 当然早些年的时候也并没有所谓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只是在德云社火了之后,网友们对相声行业进行的笼统的划分和称呼。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普及之后,相声界创作的大量在电视节目中播出的相声作品都还是以讽刺为主的。比如经典搭档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就是一部讽刺官僚主义、尸位素餐、人浮于事的一部作品,30多年之后再看这段作品,依然不过时。 包括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烟》、牛群与李立山的《巧立名目》、大兵和赵卫国的《谁让你是优秀》、姜昆和唐杰忠的《捕风捉影》和《电梯奇遇》、牛群冯巩的《拍卖》等等,这些在春晚等综艺节目上的经典作品都是讽刺性的,现在去听依然会觉得津津有味。 如果真要说主流相声界的相声风格变化,大概就是从2000年之后,讽刺类的作品越来越少,最后几乎销声匿迹。其实不光相声,包括赵本山的小品,2000年之后虽然赵本山仍然有众多经典小品,但像《牛大叔提干》、《拜年》这样具有讽刺意味的小品也几乎没有了,更多的是演绎小人物身上的喜怒哀乐。而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讽刺的手法不再适合运用时,赵本山选择了“下沉”,下沉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以普通百姓为创作起点,让大家都能看得懂。相声则是走向了“上浮”,用各种高山仰止的方式演出一些看似高大上的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往往对应的都是假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