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6岁的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被刽子手活活剐了3543刀,当全身没有一丝皮肉,袁崇焕仍是哀嚎声不断,半天后才断气。谁料,第二天,百姓们发现他的手机竟然不见了,这个秘密直到150年后,才真相大白!
袁崇焕出生在广东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的袁崇焕就胸怀大志,立誓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他披荆斩棘,终于在万历二十八年的会试中,以八十一名的好成绩金榜题名。
初入官场的袁崇焕,受命出任福建邵武县令,在任期间,他体恤百姓疾苦,政绩斐然。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袁崇焕经常与过往的驻军将士交谈,了解到了不少关于边疆战事的信息,渐渐地,他心中燃起了保家卫国的热忱。
抱着报国之心,袁崇焕毅然弃文从武,受命镇守山海关。一上任,他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练兵备战。
为了强化防御,袁崇焕下令修筑了大量的城墙堡垒,并亲自教导士兵们骑射、刀枪,终日操练,以期提高明军的战斗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袁崇焕的带领下,明军渐渐由散沙聚成铁砺。
1624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大举入侵,直逼明朝辽东门户宁远城。宁远危在旦夕,守将祖大寿吓得举城投降。
然而,就在此时,袁崇焕临危受命,带领军士日夜兼程,终于在关键时刻赶到宁远城下。
面对数倍于己的后金军,袁崇焕毫无畏惧。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与将士们并肩作战,浴血奋战。
由于明军斗志昂扬,且有地利之便,最终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在宁远城下败下阵来,被迫退兵。
宁远大捷,让袁崇焕名声大振,崇祯皇帝龙心大悦,封袁崇焕为兵部尚书,成为封疆大吏。
然而在这高光时刻,袁崇焕的麻烦也随之而来。
朝中的奸佞小人开始嫉妒袁崇焕的功高震主,于是在崇祯皇帝面前散布谗言,说袁崇焕骄纵跋扈,不可信任。
尤其是阉党魏忠贤一伙,更是处心积虑地想要置袁崇焕于死地。
他们伪造了一封袁崇焕与建奴勾结的密信,又无中生有地指控袁崇焕杀戮军士。
渐渐地,袁崇焕在朝野上下的名声都被抹黑,就连崇祯皇帝也对他心生疑虑。
可即便如此,忧国忧民的袁崇焕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在辽东战事吃紧之际,他再次请缨出征。
然而此时流言四起,有人竟造谣说袁崇焕里通外敌,是他放金兵入关,致使锦州、松山等地相继失守。
百姓们哀嚎遍野,都将满腔怨气发泄到袁崇焕身上。
就这样,这位昔日的战功赫赫的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成为阶下囚。
1641年,魏忠贤党羽再次向崇祯进谗言,说袁崇焕“谋反”,罪无可恕。崇祯皇帝听信谗言,下令将袁崇焕押赴市曹斩首示众。
行刑这一天,袁崇焕并未得到痛快处死,而是遭到了凌迟处死的酷刑。
一块块血淋淋的肉从他身上被刀割下来,在地上汇聚成血泊。据史料记载,凌迟至3543刀,袁崇焕肉骨分离仍不绝气。
即便是在这样的剧痛下,袁崇焕却仍在大声呼喊自己的无辜,声嘶力竭。
就在这血腥的行刑结束后不久,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秘事件发生了。
第二天清晨,当狱卒来收拾袁崇焕的尸首时,竟发现他的头颅不翼而飞! 原来,在万众睽睽之下,袁崇焕的一位忠心耿耿的部下,一直默默地注视着他。
这位名叫佘侍卫的勇士,是袁崇焕的亲信爱将。他深知袁将军的冤屈,也明白若是让朝廷得到遗骸,定会被当作战利品示众。
于是,趁着夜深人静,佘侍卫带着几个心腹,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把袁崇焕的头颅偷偷取了下来,运回老家广东,秘密地安葬在自家祖坟旁。
直到乾隆年间,这位明朝大英雄才得以平反,当朝廷想要对袁崇焕重新修葺坟茔时,佘家后人仍然谢绝了皇恩,宁愿继续在民间守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