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西路军老兵在看大门时,无缘无故被人打死,凶手却只被判了十年。时任兰州军区司令的郑维山知道后怒吼:“我要和他们打官司!”
1983年,一位名叫侯玉春的老人,在医院看大门时,无故遭人殴打,最终不治身亡。
然而,造成这一切的凶手,却只被法院判处了10年有期徒刑。 侯玉春的家属无法接受这样的判决结果,他们四处奔走,试图讨回公道。
可当他们来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时,却遭到了一些干部的冷眼相待。
“他不就是个看大门的吗?死了就死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要真有本事,怎么不去当大官,反而沦落到看大门的地步?”
面对这些刺耳的话语,侯玉春的亲人们感到无比绝望。
他们万万没想到,曾经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侯玉春,竟会遭到这样的侮辱和漠视。
消息很快传到了兰州军区司令员郑维山将军的耳中。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听到侯玉春的遭遇后,当即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我要为西路军的战士们讨回公道!”郑维山将军斩钉截铁地说。
原来,侯玉春也曾是西路军的一员,他跟随部队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在那场惨烈的河西走廊战役中,西路军损失惨重,十不存一。 侯玉春虽然幸存下来,但也背负着“逃兵”的骂名,不得不隐姓埋名,在医院里靠看大门维持生计。
一想到昔日的战友,如今竟沦落到如此境地,郑维山将军就感到无比悲愤。
他深知,是西路军用鲜血和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
然而,和平年代,这些英雄们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反而要忍受种种屈辱。
郑维山将军当即决定,要为西路军的战士们伸张正义。
他一方面敦促有关部门重新审理侯玉春案件,严惩凶手。
另一方面,他向中央领导同志反映西路军老战士们的困境,呼吁党和政府重视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应得的荣誉。
说起西路军,就不得不提到那段悲壮的历史。
1936年,红四方面军的五军、九军、三十军,在彭德怀和滕代远的率领下,组成了西路军。
他们肩负着开辟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任,渡过黄河,深入河西走廊。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转动。
由于种种原因,西路军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困境。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他们寡不敌众,伤亡惨重。
最后,部队被迫撤离,仅有少数幸存者冲出重围,躲过了敌人的追剿。
郑维山将军就是那些幸存者之一,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敌人误认为已经牺牲。
幸运的是,一位好心的老乡救了他,将他藏在山洞里,才得以逃过一劫。
然而,从死神手中逃脱的郑维山,内心却充满了悲痛。
他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倒在血泊中,听着子弹呼啸而过,感受着死亡的威胁。那一幕幕惨烈的场景,成为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大难不死的郑维山将军,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回到了延安。
在那里,他向党中央汇报了西路军的悲惨遭遇,希望能为牺牲的战友们讨回公道。
党中央对西路军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并决定对幸存者给予妥善安置。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西路军的功绩和牺牲,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宣传。
但是,郑维山将军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他时刻铭记着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发誓要为战友们伸张正义,让他们的功绩永垂青史。
1983年,当侯玉春被凶手夺去生命时,已经79岁高龄的郑维山将军,再次感受到了那种熟悉的悲愤。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誓言,想起了那些永远留在河西走廊的战友们。
他明白,如果连一个西路军老兵的死都无法得到公正对待,那他们曾经的牺牲岂不是更加无人问津?
于是,这位曾经的“小郑司令”,再次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为侯玉春和所有西路军将士讨要一个公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郑维山将军的努力下,侯玉春案件得到了重审,凶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更为重要的是,西路军的历史地位得到了彻底的肯定,幸存老兵们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和改善。
郑维山将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誓言,也向那些永远逝去的战友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