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23岁的郁达夫去青楼,想要发泄一晚,对老鸦说:“给我找一个年纪大,长得丑,没人要的姑娘来!“不曾想,这句话最终成就了他。 说起郁达夫,咱们得先聊聊他是谁。这哥们儿1896年出生在浙江富阳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还行,但没几年就变天了。他爹在他三岁那年去世,家里经济一下子就垮了。郁达夫从小就聪明,读书特别厉害,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杭州的教会学校,后来又进了浙江高等学堂。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决定去日本留学。当时中国不少年轻人觉得日本是个好地方,能学到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他先在东京预备学校学了点日语,后来考进了东京帝国大学,主攻经济学。这选择挺有意思的,因为他后来压根没干经济相关的事儿,反而一头扎进了文学。不过这也正常,那年代的留学生很多都这样,学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开眼界、找方向。 在日本的日子不好过。郁达夫家里没钱,靠着点奖学金和打工过活,生活紧巴巴的。更惨的是,他在日本还老被歧视。那时候中日关系已经有点紧张,日本人不咋待见中国人,郁达夫这种穷学生更是没啥地位。他在日记里写过,自己有时候走在街上,都能感觉到日本人那种高高在上的眼神。这对他影响挺大,后来他的作品里老能看到这种愤怒和无奈。 1919年的某天,郁达夫在东京跑去了一家青楼。那时候日本的青楼文化挺普遍的,留学生里也有不少人去过。他去那儿不是啥稀奇事儿,但他的要求可真够奇葩的。 他跟老鸨(就是管青楼的那个女人)说:“给我找一个年纪大,长得丑,没人要的姑娘来!”这话一出,估计老鸨都懵了,心想这年轻人咋回事儿啊,别人都挑年轻漂亮的,他咋反着来?其实这跟郁达夫的性格和当时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他在日本过得憋屈,经济拮据,感情也不顺。那段时间,他跟一个日本姑娘谈过恋爱,但没成,估计是让人家嫌弃了。他心里憋着一股气,既是对自己的不满,也是对周围环境的不爽。去青楼对他来说,可能不是单纯为了玩儿,而是想发泄,想找个出口。 他挑“年纪大、长得丑、没人要”的姑娘,不是因为他真喜欢这样的,而是想通过这种选择表达点啥。有人分析,他可能是想找一种共鸣——他觉得自己也是个被社会嫌弃的人,跟那种没人要的姑娘挺像的。还有人说,他这是故意跟主流对着干,那时候的男人去青楼都挑好的,他偏不,就要最差的,显得自己特立独行。 具体那天晚上咋样,没人知道细节。郁达夫后来也没细写,只在文章里提了提这事儿。不过这经历对他影响不小。回来之后,他整个人好像变了,开始更认真地写东西,把自己的情绪、想法一股脑儿倒进文字里。他后来说,这件事让他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社会。那种底层生活的真实和残酷,成了他后来创作的灵感源泉。 这趟青楼之旅,直接促成了他第一部重要作品《沉沦》的诞生。这本书1921年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挺牛的一部小说集。里面讲的就是他在日本的那些经历,尤其是感情上的挫折和内心的挣扎。 《沉沦》出来以后,郁达夫的名气一下子就起来了。这本书不光是讲他自己的故事,还反映了那时候中国留学生的普遍处境——穷、孤独、被歧视,但又不甘心。他用很直白的语言写出了这些东西,特别接地气,很多人看了都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我吗?”。这书当时卖得不好,但影响特别大,后来被捧成了经典。 郁达夫回国以后,加入了创造社,跟郭沫若、成仿吾他们一块儿搞文学革命。他写的小说和散文,风格很特别,特别喜欢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这在当时挺大胆的,有人喜欢,有人骂他下流。不过他不在乎,觉得自己就是要写真实的,不能装。他说过:“文学是人生的影子,我不写真的,那写啥?” 不过,郁达夫的日子过得一直不咋地。回国后他结了婚,但感情生活乱七八糟的,跟好几个女人都有过纠葛。他还特别不会理财,赚了点钱就花光,经常穷得叮当响。抗战爆发后,他跑去南方参加抗日宣传,写了不少文章鼓舞士气。但他身体不好,性格又有点颓废,日子越过越艰难。1942年,郁达夫去了印尼躲避日本人的追捕,结果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了,死的时候才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