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印度为什么总在关键时刻“出事”? 这几年,印度正处在全球资本“去龙哥化”浪潮的

印度为什么总在关键时刻“出事”?

这几年,印度正处在全球资本“去龙哥化”浪潮的红利期,摩根大通把印度纳入债券指数,苹果、特斯拉、富士康、台积电纷纷去设厂,GDP增速常年全球第一。西方国家更是集体站台,从政治、经济、军事到高科技,几乎无所不包。

按理说,这是印度崛起的黄金档。

但你看,刚有点起势,不是火车脱轨就是高温死人,现在又被巴铁打的找不着北。这种节奏,别说“世界工厂”,连“世界车间”都不好当。

其实,这次印巴冲突,完全不是三哥突然脑抽,而是憋了很久才搞出来的一个大招。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看,当年咱们打猴子和改开几乎同时进行,也可以说是纳了投名状才拿到进入西方朋友圈的资格。

印度也是一样,只不过一出手就损失了6、7架战斗机,后面的表演就进行不下去了。

这场冲突完全打断了印度崛起的节奏。

首先就是,外资信心会动摇

本来很多企业是“勉强”选印度的,已经有大量负面新闻铺垫,比如:工人罢工、政客干预、宗教冲突;法规混乱,税收高,审批久;现在又加上军事冲突……

对比越南、印尼,甚至墨西哥,印度这“外资火葬场”的称号可能会越坐越实。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被迫降速。

战争要钱,政府财政会偏向军事开支,影响铁路、电网、数字基建等投资计划。而这些,正是印度承接产业链的底层保障。

第三就是国际形象受损。

西方支持印度,是看中它“民主制度+对抗龙哥”的战略潜力。但一个动不动打仗、境内动荡不断的国家,很难被当成真正的“可靠大国”。

印度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战略不自洽”,大白话就是,自己认不清现实。

这场印巴冲突,不一定会导致印度“崛起失败”,但它确实暴露了印度“基础不牢、步子太大”的老毛病。

你可以把印度比作一个穿着西装打领带,但裤子没穿好的人——上半身很想进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下半身却还在为一条边界争得面红耳赤。

这场战争不是终点,但肯定是个警示。对印度来说,崛起这事,没那么容易。真正的对手,不是巴基斯坦,是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