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开放芯片了,国产芯片怎么办?这么说吧,中低端芯片一旦大规模替代,就回不去了,换句话说,美国就算现在开放芯片,也晚了。 先说市场这块儿。这几年国产芯片在中低端领域早扎下根了。就拿汽车电子来说,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已经装进奇瑞、比亚迪等车企的量产车型,2024年地平线和奇瑞合作的HSD方案覆盖了全系列车型。车企一旦用了国产芯片,再想换回去,光重新调试生产线、测试兼容性就得花大价钱。你想想,车企一年卖几十万辆车,换芯片得停多少条生产线?损失的订单谁来补?所以只要国产芯片性能达标,车企根本没动力换回去。 消费电子领域更明显。格科微的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量全球前三,2024年净利润暴涨287%,连三星、索尼的市场都被抢了不少。手机厂商用惯了格科微的传感器,突然换成进口货,手机摄像头的成像效果、软件适配都得重新调,用户体验出问题怎么办?消费者可不管你芯片是哪国造的,拍照不好看直接就不买账。 技术方面,国产芯片在成熟制程上优势明显。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已经稳定量产,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在中端市场表现也不错。虽说高端芯片咱还差点火候,但中低端市场更看重稳定性和性价比。比如龙芯的服务器芯片3C6000系列,性价比大幅提升,在电子政务市场占比30%左右,连开放市场都能打一打了。而且中国半导体生态是分散化的,龙芯、华为、平头哥各有各的赛道,形成了抗风险能力。就算美国开放芯片,也很难把这盘棋搅乱。 价格上,国产芯片更是优势明显。华为昇腾910B芯片的半精度算力比肩英伟达H20,价格却低30%。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加上政府补贴,国产芯片能把价格压得死死的。像格科微、思特威这些企业,净利润暴涨20多倍,靠的就是性价比。美国芯片就算降价,也很难降到国产芯片的水平,毕竟人家研发成本、人工成本摆在那儿。 政策支持也没断过。国家大基金二期投了2000多亿,专门砸在芯片设计、制造、设备等环节。像昂坤视觉这种做半导体检测设备的企业,也拿到了大基金的投资。还有税收优惠、研发补贴,这些政策就像催化剂,加速了国产芯片的替代进程。 有人可能担心,美国开放高端芯片会挤压国产芯片。但中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玩法不一样。高端芯片拼的是性能,中低端拼的是成本和稳定性。国产芯片在中低端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生态,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就像龙芯,为了避免被卡脖子,愣是搞出了独立于X86和ARM的第三套生态体系。这种生态壁垒,美国开放芯片也打不破。 再说了,国产芯片这几年进步太快。2024年,士兰微、比亚迪在功率半导体市场的全球市占率分别涨到3.3%和3.1%,直接冲进全球前十。北方华创更是成了中国大陆最赚钱的半导体企业,一年净赚56亿,全球排名第六。这些数据说明啥?国产芯片不是靠政策喂大的,是真刀真枪在市场上拼出来的。 当然,咱也得承认,高端芯片咱还有差距。但中低端市场的基本盘已经稳了。美国开放芯片,最多在高端市场搅搅局,中低端市场该咋走还咋走。就像当年苏联解体,不是因为美国开放了什么,而是自己内部扛不住了。国产芯片现在也是一样,根基扎得深,就算外部环境变了,也能稳稳当当往前走。 说白了,美国开放芯片这招,就像给已经愈合的伤口挠痒痒——不疼不痒,没啥用。中低端市场早就被国产芯片占住了,就算美国现在开放,也晚了。 信息来源:抖音百科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