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陆小曼身无分文却卖掉貂皮大衣,买螃蟹请三位男士吃饭,席间含羞开口:其实今天请你们来,是想拜托件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1年的上海,一件珍藏多年的貂皮大衣悄然离开了主人的衣橱,这件大衣的主人是陆小曼,这个曾经让徐志摩魂牵梦萦的才女,这个让无数人议论纷纷的民国名媛,当时的她已经贫困到买不起鸡蛋,却毅然决定将这最后的贵重衣物变卖,只为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 陆小曼的才情,是上世纪初最耀眼的文化符号之一,出生于1903年的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亲陆定是清末进士,母亲吴曼华出身名门,这样的家世让她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她不仅精通英文和法文,还担任过外交部长顾维钧的英文秘书,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她跟随刘海粟、梁启超等名师研习,为其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然而,才情横溢的陆小曼在情感世界中却走得跌跌撞撞,19岁时,她嫁给了西点军校毕业的少将王庚,这段婚姻看似完美,却因为双方性格和追求的巨大差异而破裂,后来与徐志摩的结合,虽是才子佳人,却也未能善终,徐志摩为了满足她每月550银元的挥霍,疲于奔命,最终在1931年因空难离世,这两段婚姻,像是她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将她从锦衣玉食的生活推向了命运的漩涡。 陆小曼与金钱的关系,呈现出有趣的矛盾性,年轻时,她挥金如土,月开销相当于现今数万元,但在民族危难之际,她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气节,抗战时期,日伪势力曾以1000大洋拉拢她,她不仅断然拒绝,还故意以邋遢面貌示人,将对方气走,到了晚年,她虽然贫困交加,却依然愿意自掏腰包完成国家交办的任务,这三个时期的陆小曼,仿佛是三个不同的人,却又在骨子里保持着一致的傲骨。 在艺术创作中,陆小曼的家国情怀尤为动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她创作了著名的《东北山水图》长卷,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她精湛的绘画技艺,更寄托了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画作中的笔触凌厉如刀,仿佛要将满腔的愤怒和悲痛倾注其中,这幅画作后来随徐志摩遗物保存在铁盒中,现藏于浙江博物馆,成为了她爱国情操的见证。 到了晚年,陆小曼在上海中国画院担任画师,同时在市人委参事室任职,1961年那场特殊的大闸蟹局,正是源于上海市委交给她的一项任务为出访外宾准备国画礼品,面对这个重要却困难的任务,她毫不犹豫地变卖了珍藏的貂皮大衣,用换来的钱置办了一桌饭菜,邀请唐云、刘旦宅、张正宇三位画家相助,最终,三位画家分别创作了残荷、猫、狗三幅佳作,完美完成了任务。 这顿看似奢侈的大闸蟹晚宴,实则凝聚着陆小曼深沉的家国情怀,当她红着脸说出那个不情之请时,或许内心充满愧疚,但她宁可牺牲自己最后的贵重物品,也要确保国家的体面,这一刻的陆小曼,不再是那个任性妄为的名媛,而是一个心系祖国的文化人。 陆小曼的一生充满争议,她曾被人诟病生活奢靡、感情用事,但在某些关键时刻,她展现出的气节和担当,又让人不得不对她肃然起敬,从豪门千金到晚年清贫,从挥金如土到变卖貂衣,陆小曼的人生轨迹看似起伏跌宕,实则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守。 那件貂皮大衣的最后旅程,不仅是一个物品的流转,更是陆小曼人生的缩影,它见证了她从奢靡到节俭的转变,也见证了她对家国的深沉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细节或许微不足道,却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陆小曼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从个人到家国的升华,这才是她最值得后人铭记的地方。 信息来源:美才女陆小曼的凄艳人生——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