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传统教育不教你如何理财? 为什么学校花大量时间教你勾股定理,却不教你如何避开理财产品的坑。你可能觉得财商是成年人的事,但其实它和十字算术一样基础。为什么学校不会告诉你,财商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你的人生下限?大多数人靠智商或者情商赚钱,但如果没有财商,你赚的钱最终还是进了别人的口袋。 如果你懂得各种资产背后的逻辑,俄乌一开打,美元一动摇,你就会坚定地持有黄金,而不是涨了一倍,还犹豫要不要买。如果你知道人口结构对楼市的影响,2018年后就说什么也不会再参与击鼓传花的游戏了。那问题来了,财商如此重要,为什么学校从来不教?我先说几个明面上的理由。 第一,财商教育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学科。很多老师自己都没搞懂理财的逻辑,他又怎么教你? 第二,一旦学校教,错责任巨大。如果学生家庭因为老师的讲课内容而亏了钱,谁来负责? 第三,学校教育资源本来就紧张,数理化已经让学生焦头烂额,再塞一门理财课实在吃不消。 那为什么像美国这样的金融大国,早在1980年代就开始广泛推行个人理财产品,还奉行所谓的快乐教育,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依然只有不到一半的州,把个人理财纳入中学必修? 这就不得不谈谈教育制度的隐性逻辑。 现代教育的初衷并非让你独立思考或者财富自由,它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本质是一个大规模生产合格劳动力的系统。你看它的模式:按时上课、统一制服、分科管理、年级制度。然后你进了工厂就觉得哇好亲切。换句话说,它培养的是听话的螺丝钉,不是独立的齿轮。它希望你顺从,而不是质疑;希望你消费,而不是投资。 这套系统最怕你思考货币通胀、税收、资产与负债。因为你一旦财商觉醒,你就再也不是一个好的消费者了。你不再买买买,而是开始投资;你不会只在乎工资,而是开始关注现金流;你不再只追求稳定的工作,而是开始追求财富自由。 更深一层地说,上层社会的核心盈利模式,就是信息差。如果你财商高了,你会明白把钱存在银行,就是给银行打工;你会明白那些鼓吹明星经理的基金,就是在筛选第一财商人群;你会知道机构喊你买股票的时候,其实就是出货信号。 越多人不懂金融,金融机构就越容易赚钱。如果所有人都具备高财商,银行怎么拿到那么多的低息存款?基金公司怎么卖出包装过度的产品?股票市场又怎么能轻易找到这么多“韭菜”? 所以不是学校不想教你理财,而是整个系统不希望你理财。有些人可能觉得一辈子当个螺丝也没啥不好,反正以后有社保养老金。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启动个人养老金试点?为什么医保开启双轨制实验?为什么要延迟退休?为什么要让外卖员交社保? 因为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保养老金系统开始承压。社科院预测,养老金的累计结余或于2035年耗尽。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体制外的80后,如果现在不开始理财,退休以后会很难受,更别说90后了。 但好消息是,这个时代已经变了。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AI赋权时代已经到来,财经知识的门槛大大降低。你可以从阅读一本书、听一个播客、关注我的频道开始,一点点构建自己的财富认知体系。你不需要成为金融专家,也不需要成为股票操盘手,但你必须懂得保护自己的钱。否则你拼命赚钱一辈子,到后来钱怎么没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