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为什么要站在一起?其实有个俄罗斯的精英已经说出了答案。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对中俄关系说过,他认为中国既不是俄罗斯的盟友,也不是朋友,中俄只是恰好走到一起的同路人而已。 过去几年,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加码,从乌克兰危机到北溪管道事件,经济封锁让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受到重创,而中国正好成了俄罗斯的“救命稻草”。 现在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两国贸易额在2023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同时,双方联合军演从陆地到海上,频率越来越高,摆明了是在向外界展示力量。 在国际上,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里常常“唱双簧”,联手否决西方的提案,维护各自的战略空间。 这些合作看着热热闹闹,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外部压力把他们推到了一起。没有西方的“挤压”,中俄未必会走得这么近。 说中俄是“同路人”,是因为双方不像盟友那么铁,也不像朋友那么亲。 中俄的合作确实有战略深度,比如在上海合作组织里,两国联手推动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试图打造一个不受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还有“一带一路”倡议,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正搭上中国基建的快车,港口、铁路修得热火朝天。 但别忘了,这俩大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中国想通过“一带一路”扩大影响力,俄罗斯却担心自己的传统“后院”被抢风头。 俄罗斯卖油气给中国,价格谈判却从来不含糊,谁也不肯吃亏。这种关系,说到底是各取所需,合作的同时也在掂量对方的分量。 外部压力还在,双方就继续“并肩作战”;但如果局势变了,各自的利益优先,谁也别指望对方会无条件站在自己这边。 说到底,俄罗斯有地利,中国有资金和技术,双方如果能联手,航运成本能大大降低,全球贸易格局都可能被改写。 但合作越深入,分歧也可能越明显。俄罗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加深,会不会担心被“绑得太紧”?中国在全球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俄罗斯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话语权被稀释? 这些问题都没答案,中俄的合作像是在走钢丝,既要保持平衡,又得防着外界的风吹草动。 只要外部压力还在,这条路就不会断。但要真变成长期伙伴,双方还得在信任和利益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