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04年,一小妾站在桌边布菜,听到儿子谭延闿高中进士,手一抖,筷子掉到地上。大

1904年,一小妾站在桌边布菜,听到儿子谭延闿高中进士,手一抖,筷子掉到地上。大房正想叱责,被家主拦下道:“以后她不必在一旁伺候,坐下和我们一起吃饭!” 李氏站在谭家饭桌旁,手中筷子轻握,眼角余光关注着主桌上的一举一动。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三十年中已成为她生活的常态。作为谭家的一名妾室,即便生下儿子谭延闿,她的地位也始终卑微,不得与家人同桌进食。 就在这普通的一天,家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穿着官服的衙役匆匆走进,手持一份加盖红印的文书,高声宣读:"恭喜谭府,令郎谭延闿在京城科举考试中高中会元!殿试列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这消息如惊雷般炸响在谭家厅堂。李氏闻言一颤,手中筷子不受控制地滑落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大堂上一片欢腾,唯有谭家大太太注意到这一失礼之举,正欲开口训斥。 "你干什么!还有没有当家主母的样子?"谭钟麟突然厉声制止,众人惊愕不已。这位在朝为官的谭家家主,平日里对妻妾待遇泾渭分明,此刻却打破常规。只见他站起身来,走到李氏身边,牵起她微微颤抖的手,温声道:"以后你不必在一旁伺候,坐下和我们一起吃饭。" 李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在原地。自从1879年生下谭延闿,她虽从通房丫头提升为妾室,但在谭家的地位依然低微。每逢家宴,她只能站着为主桌布菜添饭;饭后才能将剩菜收起,偷偷带给儿子享用。二十五年来,她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够坐在与众人同等的位置上。 1904年的这场科举考试意义非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更是谭延闿人生的转折点。这位自小聪颖过人的少年,在李氏的悉心培育下,终于绽放出耀眼光芒。每当回忆起那些漫长的夜晚,李氏守在灯下,一面织布洗衣,一面为儿子挡去骚扰,心中总是充满欣慰。 谭延闿的成功让李氏在谭家的处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她怯生生地坐上餐桌,接过谭钟麟亲手递来的碗筷时,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三十年来的卑微与屈辱,在这一刻似乎有了些许慰藉。 谭家上下人等看到这一幕,无不震惊。几个平日里对李氏冷眼相待的家仆,此刻也不得不低头恭敬行礼。一纸科举喜报,不仅改变了谭延闿的前程,也彻底扭转了李氏在谭家的命运。 谭延闿趴在母亲的棺木上,泪如雨下。"延闿已死,请从正门抬出。"这一声悲痛的呐喊震惊了在场所有人。谭家族长面对这位科举高第的进士老爷,最终只得让步,允许李氏灵柩从谭府正门抬出。这一刻,谭延闿用自己的方式,为母亲争得了最后的尊严。 回溯到光绪年间,年幼的李氏被卖入谭钟麟府中当通房丫头。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通房丫头比妾还要低贱,白天做粗活,晚上伺候主人。李氏每天要洗衣、挑水、布菜,忍受着各种凌辱,却从不敢有半句怨言。在谭家,她如同一个影子,存在却不被重视。 1879年,李氏生下谭延闿。谭钟麟对这个新生儿并无太多关注,只是随口说了句:"知道了,以后不必洗衣了。"虽然因为生子,李氏从通房丫头提升为妾室,但她的日常生活并未有太大改变,依然不能上桌吃饭,仍要站在一旁为老爷太太们布菜。 尽管处境艰难,李氏却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儿子身上。每次家宴结束,她会悄悄把好菜好肉收起来带给谭延闿;夜深人静时,她坐在儿子身旁,一边做针线活,一边保护他不受谭家纨绔子弟打扰。在母亲的呵护下,谭延闿学业有成,在谭家众多子女中脱颖而出。 当谭延闿高中进士,李氏的地位虽有提升,但她已因多年操劳积劳成疾。正当她开始享受一点善待时,病魔却无情地夺走了她的生命。谭延闿接到家书急忙赶回,终究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留下终生遗憾。 母亲的离世对谭延闿影响深远。他四十岁丧妻后终身不再娶,每年都为亡妻写悼亡诗,将这份情感坚守到生命尽头。当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他时,谭延闿巧妙地认了宋老太太为干娘,把宋美龄变成了干妹妹,既不辜负中山先生的好意,又守住了自己的情感底线。 作为封建社会走出的官员,谭延闿始终保持着对底层民众的关怀。他对谭家的下人极为关照,让长期在家中服务的人老有所养。在政治上,虽有身不由己之处,但在民生问题上从不含糊。他暗中资助过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甚至为年轻时的毛泽东题写过匾额,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