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6年3月15日,胡启立代表中央到医院看望病重的陈永贵,握着陈永贵的手时,他

1986年3月15日,胡启立代表中央到医院看望病重的陈永贵,握着陈永贵的手时,他温暖地说:老陈,我来代表中央看看你,记得好好养病,中央认可你过去的贡献,你是为人民拼搏的英雄!陈永贵听后激动落泪,连忙回应道:感谢中央的关心。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政坛上流传着一段特别的交情。 一位是从太行山沟里走出来的庄稼汉,当过国务院副总理; 另一位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走进新时代。 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人物,却有着过命的交情。 陈永贵最后一次见到邓小平是在北京医院的特护病房里。 老陈摸着身上蓝布褂子的褶皱,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进中南海时的情景。 那时候他脚上还沾着大寨梯田的泥土,手里攥着毛主席送的钢笔,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差点被自己的裤脚绊倒。 邓小平当时就站在台阶上面,伸手扶了他一把。 1980年秋天,陈永贵把辞职报告递上去的时候,办公厅的秘书们都躲着他走。 只有邓小平的办公室还亮着灯,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天晚上邓公把陈永贵请到家里吃了顿山西刀削面。 饭桌上谁都没提辞职的事,但第二天中央就批准了老陈的请求,还给他保留了北京户口和每月200块的工资。 搬到木樨地那天,陈永贵站在22层阳台上往西看。 远处工地上正在盖国际贸易中心,打桩机的动静震得玻璃嗡嗡响。 老伴把从山西带来的小米倒进搪瓷罐,突然说了句:"要是在大寨,这会儿该收糜子了。" 老陈没搭话,手指头在窗台上敲着《东方红》的调子。 东郊农场的麦子黄了三次又绿了三次。 陈永贵当顾问的第六个年头,有天蹲在地头给小伙子们讲怎么防麦锈病,说着说着突然栽倒在麦穗堆里。 送到医院一查,大夫拿着X光片直摇头。 肺上密密麻麻全是白点,像撒了把盐。 临终前一个月,大寨的老伙计们挤满了301医院的走廊。 郭凤莲把新嫁接的苹果树种在病房窗台上,老陈盯着看了一整天。 夜里值班护士听见他嘟囔:"得告诉小平同志,这种矮化密植技术能增产......" 追悼会那天早上,八宝山殡仪馆外头停了二十多辆自行车。 看门的老头以为又是哪个处级干部走了,直到看见华国锋的专车拐进侧门才反应过来。 礼堂里摆着三百多个花圈,邓小平送的那个摆在正中间,挽联上就七个字:"陈永贵同志千古"。 按照副总理规格办的仪式,最后只来了二百多人。 陈永贵的大儿子抱着骨灰盒往山西赶的时候,铁道部特意给加了趟临客。 车过娘子关,满车厢都是莜面栲栲的味道。 乘务员说,这是山西老乡们连夜蒸了塞进车厢的。 虎头山上的墓碑立起来那天,下了场太阳雨。 碑文刻着"功盖虎头,绩铺大地",落款是"昔阳十万农民敬立"。 有个放羊的老汉蹲在碑前抽旱烟,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烫出个小黑点。 他说这地方风水好,能看见整片梯田。 陈永贵走后第三年,大寨搞起了旅游开发区。 郭凤莲带着游客走"永贵路"时,总要在半山腰的石碾子前停一会儿。 她说老支书当年就是在这儿想出"三深种植法"的,如今碾盘缝里还能抠出七十年代的玉米粒。 邓小平办公室的台历永远停在1986年3月26日。 秘书后来回忆,那天首长把《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改了三十七遍,最后在稿纸空白处添了句:"要永远记住那些为吃饱肚子流过汗的人"。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人民网——陈永贵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