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69岁左宗棠从新疆班师回朝,专门绕道去乔致庸家。乔家全家出动迎接,左宗棠激动地一把抓住乔致庸的手:“多亏了亮大哥,左某感激不尽!”
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左宗棠,以洋务运动和平复新疆而名垂青史。
在他平定新疆地区混乱的征程中,曾得到山西商人乔致庸鼎力相助,这段独特的友谊令左宗棠对乔致庸怀有无比崇敬之情。
时光回溯至清光绪二年左宗棠奉旨出征新疆,然而,当时朝廷空有使命,并未拨付军费,让他自行想办法解决。
事实上,新疆一役曾困扰清朝数十载,左宗棠本人也曾屡次远征,但终因种种原因无功而返。这一次,他如何拿捏?
正当左右为难之际,一位不可多得的救星乔致庸闪亮登场。当时,乔家可谓山西晋商中的佼佼者,旗下大德通、大德恒两家钱庄资金广进,实力难以撼动。
左宗棠的窘况传到乔致庸耳里,他二话不说立即拨出巨资垫付军费,这份急需的资助无疑是雪中送炭。
有了这笔重金相助,左宗棠终能重拾斗志,发扬精神武力,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终于一举克复新疆疆土,为清帝国雪耻。
转年,左宗棠凯旋而归,路经山西祁县,他决心要亲自拜谢这位助他有功的贵人恩人。乔致庸一得此消息,欣喜若狂,他连忙安排人手将乔家大院从里到外打扫一新。
院内新置上好瓷器、茶具,还精心准备了一条长长的红毯,从大门口一路铺至街外,以迎接这位尊贵的客人。
大院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仆人佣人也全副武装,换上了崭新的衣裳恭候左宗棠的驾临。
次日清晨,左宗棠一行人终于抵达乔家大院,乔致庸亲自率众家人,簇拥在红毯两侧恭迎左宗棠的到来。当左宗棠的轿子停下,乔家上下跪拜行礼。
左宗棠走下轿子,眼见乔致庸正欲下拜,左宗棠赶忙伸手将他扶起,开口亲切地喊道:“亮大哥,久仰了!”乔致庸顿时惊诧不已,连连谦辞:“不敢当,不敢当,大人折煞小民了。”
原来,乔致庸自小就有个有趣的小名叫“亮儿”,据传他出生前夕,父亲乔全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团火球从天而降,把乔家照得通亮。
儿子出世后,便给他起了这个小名,也预示着乔致庸的一生将不会平凡。随着年岁渐长,乔致庸在生意场上也渐渐有了些小成就,于是人们也就尊称他“亮大哥”或者“亮财主”了。
因此,当左宗棠称呼乔致庸“亮大哥”时,既蕴含了对他长辈地位的尊重,更体现了左宗棠对乔致庸的敬重之情。
左宗棠这位饱经沧桑的朝廷重臣,竟如此谦逊有礼。乔致庸不禁有些受宠若惊,毕竟他再有钱,终归也只是个商人,而左宗棠可是当朝一品大员。
再说了,左宗棠的年纪还比乔致庸大上六岁呢,这也足以看出,左宗棠是发自内心地感激乔致庸的鼎力资助,他们之间的友谊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金钱关系。
其实,乔致庸为左宗棠提供资助,还有一个小插曲。
正逢乔家刚修建新院,大门外的“百寿图”匾额还缺对联一副。左宗棠得知后欣然挥笔,写下了“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的佳句,寄托了持正脱俗、修德铸才的期许,这对联也成了乔家的永久家训。
左宗棠还题写了“履和”两字横批,意为践行中和之道。最后,左宗棠还特地称赞乔家新院雅观大方,设计新潮别致,充分展现了乔家的财力与品味。
百余年过去,曾几何时,晋商文化渐渐没落,但乔家大院却依旧静静矗立,成为一方宝地。它不仅成为晋商文化的重要代表遗产,更是左宗棠与乔致庸这段友谊佳话的最好见证。
两个出身背景迥然不同的人物,却在那个动荡年代结下了难能可贵的革命情谊,用行动诠释了"路遇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道理,让后人永远铭记。
如今,每当走进乔家大院,不经意间也会被氤氲其间的人文气息所吸引。或许也会被大门外那副楹联所吸引,不禁感叹左宗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睿智和见识。
这座古朴大方的乔家大院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友谊佳话,见证了晚清一代名臣和晋商之间的革命情谊。
他们的友谊超越了阶级,超越了门第,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为国为民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