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9年,何源海不幸中弹“牺牲”,被追记一等功,谁知两年后,他却回到了村子,但

1979年,何源海不幸中弹“牺牲”,被追记一等功,谁知两年后,他却回到了村子,但村民们都看不起他,一等功也没了!  

1979年3月的一个夜晚,中越边境的战事已经持续几个月了,54军481团7连奉命执行穿插袭击任务,在这场生死时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连长选拔了身手了得的何源海带领一小队战士,直取敌人腰部阻击其逃窜。

  何源海入伍才不到一年,却已是连里出名的神枪手,自越战爆发后,他射杀过多名狡猾敌人,大多是那些身手不凡的狙击手和机枪手,此番任务,他将施展浑身解数。

  一行人摸黑潜进敌阵,占据了坤子山一个绝佳射击地点,只见越军拼命逃窜,慌不择路。何源海小队立刻加入战团,瞄准越军腰部猛烈射击,登时将敌军队伍拦腰斩断。

  致命一击令越军狗急跳墙,他们疯狂射击何源海阵地,想要捶开一条生路。烟尘滚滚,炮火硝烟无所遁形。

弹雨如注之下,何源海只能从石缝里窥视战场,一有机会就快速打出一梭子子弹,将那些机枪手、狙击手打了个措手不及。

  越军后有增援赶到,前方又有我军卡住,顿时5面受敌,他们对何源海阵地形成半圆包围圈,疯狂扫射。子弹像磨盘一样飞驰,砰砰作响。

  何源海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鲜血溅得到处都是,他泪流满面,杀红了眼,将手中的冲锋枪和战友们的武器一并收集,以最大火力回击。

  正当形势胶着时,越军忽然调来重型武器——装填迫击炮向何源海狂轰滥炸,炮弹落地,只见尘土飞扬,硝烟弥漫。何源海那里却杳无声息,趁此良机,越军向南方大逃亡去。

  待烟尘散去,连长带人赶到何源海阵地,只见残酷一幕——战士们血肉横陈,受到如此猛烈炮火袭击,根本无人生还。

  为了赶在越军前头截击,连长只得命人将牺牲战友们用草席遮蔽,先行继续作战,待完成任务后再回来处理。

  谁也万万没料到,等战斗结束,却发现越军比他们抢先一步来到了战场。

  当时,何源海在炮火袭击下身受多处重伤,当场失去了意识,但生命体征尚存,待意识恍惚转醒时,发现越军已在耳边叽里呱啦地大声咒骂。

  何源海就这样成为俘虏,从此开启了一段备受折磨和屈辱的日子,越军用尽办法审问,想从他口中套取军事情报,却不料这个年轻小伙子还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他们对他拳打脚踢,也曾在重病时企图制造“自杀”来逼供,但都无济于事。何源海坚决不开口,默默扛下一切。   直到一年多后,1981年3月,何源海才在一次交换俘虏行动中获释回国。

  回到部队后,何源海接受了长达一个月的审查,每次问话时,他都详细叙述了自己被俘期间的所经历。军方终于确认他并无叛国行为,随即按规定为他办理了复员手续。

  但就在回家路上,何源海从老战友口中听到了一个令他始料未及的消息:原来坤子山之战中,包括连长在内的所有战士均目击了他的英勇表现,直到最后,见他被迫击炮炮击中才认定已阵亡。

  回师后,部队根据何源海在战斗中的卓著功绩,追授了他一等功,并特意将奖章和抚恤金送到其家中,当时注意到何源海母亲是位聋哑人,上级还为她重新申请了低保。

  这样一来,何源海成了黄山村一位盛传的英雄,村民们为他立起了2米多高的纪念碑,崇拜有加。

  现如今,这位被当做已故英雄的何源海活着回来了,身旁原本理应属于他的荣誉却被全数收回。他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家人自是欣喜若狂,无比开怀。但村民们却用异样的眼神打量着这位“死而复生”的英雄。部队上级迅即将何源海被追授的一等功证书收回,尽管他提出抗议,但他只能保留军功奖章。     最初是为了赞美他是一位烈士而建造的,现在却有了不同的看法,村里的官员和居民开始从为纪念他而竖立的纪念碑上移除铭文,将其变成一个冰冷的匿名标记。     渐渐地,不讨人喜欢的谣言开始传播开来,有人说他给祖先带来了耻辱,其他人则声称他叛逃到敌营或者说他是作为间谍回来的。     沮丧的他最终带着聋哑母亲逃离了村庄,在远处的一个农村农场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唯一的同伴是沉默和那枚军功奖章——这是对这位英雄荣耀的苦涩提醒,他再也无法宣称。     何源海内心矛盾重重,他时而回想起曾经的英勇事迹自豪不已,时而又悔不该当时没有直接牺牲,也时而庆幸自己还活着,他不想就这样窝囊地过完余生,但残酷的现实令他喘不过气来。  

  挣扎了多年后,何源海终于主动与老战友取得了联系,这些战友多年来一直联系不到他,谁也没料到一个曾经的英雄竟落到如此下场。

  老连长和战友们随即展开了持久奔走,他们不仅想为何源海恢复名誉,还想设法帮助他解决生计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彻底查证,到2009年,何源海终于获得了国家对伤残军人的补贴,一年后,黄山村建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馆,其中专门收录了何源海的英勇事迹。

  战争无情,不论是捐躯的烈士,还是被俘的勇士,他们同样为国家和平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值得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