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民国军学泰斗,斯大林口中的“战略家”杨杰,曾向主席提出过一个绝密的大胆构想,先攻打台海,彻底切断蒋介石的退路,然后再一举歼灭蒋介石。 1948年深秋的南京总统府,杨杰将《台海封锁作战计划》装进青天白日封套时,钢笔尖戳破了"绝密"二字。 墨渍在"先取海峡,后剿残蒋"的标题下晕开一朵黑梅,这封寄往西柏坡的信件,即将在国共两地的档案室里同时掀起飓风。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晨雾里,二十岁的杨杰在《海权论》书页写下批注"马汉未见东海浪"。 这位白族少年不会想到,三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亚洲首个提出"两栖作战"理论的将领。 1936年南京陆军大学的讲堂上,他手持教鞭敲击台湾地图,"诸君请看,这枚钥匙若落敌手,大陆门户洞开",台下听课的薛岳低头记录,笔记本边角却沾着监视报告的油墨。 1943年重庆防空洞内,杨杰与周恩来对弈时,突然将黑车直推过河,"周公,若我军此刻横渡海峡..." 话音未落,日机轰炸震落墙上的蒋介石肖像。 两人相视一笑,棋盘上的车马悄然换了位置。 1948年深秋的上海码头,伪装成茶叶商的地下交通员,怀揣着浸过米汤的《国防新论》。 书页空白处,杨杰用明矾水写着"建议集中三野主力,以舟山为跳板,封锁基隆港"。 这封穿越火线的密信抵达西柏坡时,毛泽东的烟灰在"需舰船八百,水手两万"的字句上烫出焦痕。 当粟裕在长江北岸测算登陆艇数量时,杨杰正在昆明翠湖宾馆密会卢汉。 他用红酒在桌布画出台湾海峡,"卢公请看,这是蒋某人的救命稻草",布纹间的酒渍蜿蜒如舰队航线。 窗外梧桐树上,保密局特务的望远镜反光,恰似对准将军眉心的准星。 1949年9月的香港轩尼诗道,杨杰抚摸女儿日记本上"父亲居九龙塘"的字样,浑然不知这行蓝墨水即将成为索命符。 当毛人凤在昆明杨宅捡到日记时,泛黄的纸页还残留着大理兰花的香气。 这个曾准确预判诺曼底登陆日的战略家,终究漏算了至亲笔尖的轨迹。 逃亡前夜,杨杰将《海空协同作战纲要》塞进行李箱夹层,却把女儿送的派克金笔遗忘在书桌。 三天后,这支笔出现在徐远举的审讯室里,笔帽上的牙印成了特务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9月18日的香港依旧闷热,四楼阳台的杨杰手持《孙子兵法》,目光掠过维多利亚港的货轮。 当自称"贺耀祖信使"的杀手逼近时,他正用铅笔在"死地则战"旁标注"台湾海峡当如是"。 枪响瞬间,书页被血染透的"九地篇"飘落街道,与半年前西柏坡批复的"暂缓实施"电报,隔着时空完成最后一次推演。 遗物箱底的怀表永远停在4点15分,恰是台湾海峡涨潮时分。 四十年后,厦门何厝哨所的望远镜里,将军构想中的钢铁洪流已化作海峡上空穿梭的战机,机翼下的朝阳,正照亮他未曾见过的黎明。 主要信源:(民国档案——抗战初期杨杰等赴法寻求军援 与孔祥熙等来往文电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