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到现代的曼佐尼、蒙塔莱和卡尔维诺,意大利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不可撼动。而在当代,费兰特凭借“那不勒斯四部曲”,更是将意大利文学推入文坛的视野中心,让人无法忽视。意大利文学的魅力何在?它有着怎样的独特传统?
新近出版的《意大利文学》一书,对意大利文学作了脉络清晰的梳理,探讨了意大利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些主题和问题,并特别提到意大利的女性写作,启发我们对女性文学的思考。
本书作者彼得·海恩斯沃思,牛津大学意大利语荣休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意大利中世纪的诗歌以及20世纪的诗歌和散文,定期为《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写评论。另一位作者戴维·罗比,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和雷丁大学担任意大利语教授,研究方向包括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叙事性诗歌的语言和风格,以及文学和现代批评理论的计算机分析。
此外,本书得到“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陈英作序推荐。陈英在序言中写道:“海恩斯沃思和罗比的这本《意大利文学》独具匠心,从费拉拉这座中世纪城市开始讲起,它不像罗马、佛罗伦萨那么显赫,虽不为众人所知,但却是诗人的圣地,催生了文艺复兴盛期最耀眼的作品——《疯狂的罗兰》,以及后来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这本书最珍贵之处是突显了意大利文学的历史成就,即使是20世纪的诗歌也是基于这种传统书写的。比如隐逸派对于但丁的继承;20世纪意大利最显耀的文学成就——卡尔维诺的小说,也是阿里奥斯托那轻逸和充满讥讽的风格在当下的重生。本书深入浅出,通过很精巧的方式,呈现了意大利文学和政治责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介入文学’,以及后来文学创作受到消费主义、工业化冲击出现的状况,还有女性文学的发展。
可贵的是,这本《意大利文学》单列了女性一章,分析意大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后来出现的女作家。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神曲》中引领诗人道德提升的女神,劳拉是彼特拉克在《歌集》中反复吟唱、歌颂的女人。薄伽丘的《十日谈》里有无数为爱情献身、为欲望暗度陈仓的女人,但最后一个故事《格里塞尔达》呈现了一个忍受丈夫各种虐待和羞辱、道德完美的女性形象,当时深受彼特拉克的青睐,她后来也变得家喻户晓,成了面对上帝的考验时,灵魂应学习的榜样。而如果用当下的眼光来看,它却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规训故事,塑造出一个听话、没有任何反抗精神的依附者形象,因为服从而得到丈夫和社会的奖赏。这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在曼佐尼的《约婚夫妇》,莱奥帕尔迪、蒙塔莱的诗歌中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了这种文学传统的强大生命力。”
记者:钱欢青编辑:江丹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