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24年,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95岁的时候把积蓄3568万元,捐给了南开大

2024年,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95岁的时候把积蓄3568万元,捐给了南开大学,没想到这么受人尊重的女先生,一辈子没有享受过爱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叶嘉莹在天津的海河冰封时节悄然离世,享年百岁,九十五岁那年,她将毕生积蓄三千五百六十八万元捐给南开大学,只为让古典诗词的灯火不灭。   这位被誉为“穿裙子的士”的女先生,一生未曾被爱情温柔以待,却用诗词撑起了一片文化天空,她的故事,像一阕婉约的宋词,哀而不伤,幽深绵长。   北京城的四合院里,槐花香气弥漫,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此,蒙古旗人叶赫氏家族的书香气息浸润着她的童年,父亲是清华才子,母亲能细品李清照的用典,家中三代皆读书人。   三岁的小丫头趴在石桌上描红本,四岁便咿呀背诵古诗,六岁捧着《论语》细读,西厢房外的紫竹是她的乐园,春看新笋破土,夏听雨打竹叶,秋数窗棂竹影。   十岁那年,她攒下压岁钱换来一本《白香词谱》,夜里躲在被窝打着手电筒抄纳兰容若的词,姐姐笑她痴,她却指着后院的月亮说,纳兰的“辛苦最怜天上月”写的就是这轮清辉。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北平的琉璃厂,十六岁的叶嘉莹抱着襁褓中的弟弟,眼睁睁看着父亲被灰布军装的人带走,母亲日日对着丈夫的相片垂泪,半年后染上肺痨。   那个最冷的早晨,灶台上中药的苦味还未散尽,母亲已在床上永远闭了眼,北平女师附中的课堂上,她白天讲杜甫的《秋兴八首》,晚上却要跑去当铺赎弟弟的棉袄。   在隆福寺的旧书摊,她攥着顾随先生的《东坡词说》不忍放下,摊主见她校服打满补丁,摆手让她拿走,只叮嘱一句:“把书里的道理教给更多人,”   辅仁大学的教室里,顾随先生讲《离骚》,从屈原的香草美人谈到抗战文人的风骨,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泪水洇开墨迹,诗词成了她唯一的慰藉。   1948年,叶嘉莹披上婚纱,嫁给国民党海军文官赵东荪,这段婚姻并非因爱,而是出于善良与责任,赵东荪追她时,曾带英译《李尔王》在未名湖畔朗读,她不忍辜负,点头应允。   大女儿出生刚满月,警察破门而入,丈夫被捕,她背着婴儿,左手拎铺盖,右手抱《稼轩长短句》,开始了探监的日子,台湾戒严时期的监狱外,梧桐叶落了又长。   出狱后的赵东荪性情大变,政治审查的怨气化作冷漠与暴力,有一次,他撕碎她校注的《陶渊明集》,她蹲在地上拼凑残页,指着“采菊东篱下”对女儿说,陶公连南山着火都能写成诗,她的心痛隐在诗行里,背影依旧挺直。   1966年,温哥华的深秋落叶铺满街道,叶嘉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完《长恨歌》,赶去唐人街买红豆糯米糕,准备庆祝大女儿的婚宴,邮差送来的却是一张车祸通知单。   太平间里,她为女儿理好碎花旗袍,轻声念着自创的悼亡词,护士见她泪水流进脖颈,背却挺得像株寒松,丧女之痛如刀割,她却将悲伤凝成十首《哭女诗》,字字泣血,诗词成了她对抗命运的盔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放弃海外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在南开大学的讲台上重燃诗词之光,她的课堂座无虚席,学生挤满走廊,只为听她讲李清照的婉约与辛弃疾的豪放。   她的旗袍虽旧,风采却如清泉流淌,她走遍北大、复旦,播撒古典文化的种子,九十五岁时,她仍坚持修订《唐宋词十七讲》,助手劝她休息,她却说,诗词是她未竟的使命。   2019年,南开大学收到她两次捐款,共计三千五百六十八万元,设立迦陵基金,只为让诗词薪火相传,捐赠仪式上,她拒绝轮椅,指着账本说,这些钱该回到诗词里。   记者问及传奇一生,她翻开教案,念晏几道的《鹧鸪天》:“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她的笑容淡然,眼中却闪着诗意的光。   2023年立冬,迦陵学舍的书桌上,台灯依旧亮着,叶嘉莹的钢笔停在《诗经·蒹葭》的笺注旁,窗外海棠经霜,红得像浸过朱砂的旧诗笺。   她走后,南开大学的展柜里,摆放着她捐款的汇款单、台湾教书时的铁皮文具盒,还有那本翻旧的《迦陵诗词稿》。   稿中夹着顾随先生当年的作业纸,朱笔批注赫然在目:“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这八个字,是她百年的写照。   叶嘉莹一生未得爱情的滋润,丈夫的冷暴力、女儿的猝逝、家国的动荡,都未能将她击垮,她以诗词为舟,渡尽人生惊涛骇浪,用三千五百六十八万元的捐款,将古典文化的火种撒向未来,天津海河的冰面下,她的诗魂仍在低吟,宛如一阕不朽的清词,悠远,绵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光明网——累计捐赠3500多万元,100岁的她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