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方凌晨通报会谈结果,急于停战求和的美国,问题比我们想的还大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落下帷幕,双方经过两天紧锣密鼓的磋商,终于在当地时间5月11日晚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方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会谈“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并宣布双方将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以常态化磋商管控分歧、深化合作。北京时间5月12日凌晨,中方通报会谈结果,联合声明即将发布。

这场会谈的成果迅速点燃了全球市场的希望。自川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以来,中美贸易摩擦阴云密布,全球经济命悬一线。如今,“实质性进展”成为焦点,不仅为中美经贸关系带来曙光,也让全世界松了一口气。然而,在这缓和信号背后,美国的急切姿态和内部困境却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故事:美国内部所面临的问题,兴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美方急于停战:经济警钟长鸣 表面上,中美达成了共识,但细看之下,美国似乎比中国更渴望结束这场关税战。会谈前夕,美国经济数据和官方警告接连暴露其脆弱性。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当地时间5月9日向国会致信,称联邦政府的现金储备和债务控制手段可能在8月耗尽,敦促国会尽快提高或暂停36.1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他指出,美国政府自今年1月触及债务上限以来,财政部一直在动用“非常规措施”避免违约,但这些措施将在夏末枯竭。若国会不采取行动,8月后政府将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

经济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危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萎缩0.3%,创下2022年以来最差表现。关税战导致供应链断裂、企业信心崩盘,川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美梦非但未兑现,反而还将美国经济推向了更深的无底深渊。

彭博社报道称,财政部审查4月报税季收入后得出结论:剩余的财政一般账户资金和非常规措施仅能支撑至6-7月。这意味着,留给美国的时间已不多。如果美国不能在此之前缓和对华关系,那么搞不好川普的MAGA就要变成“八嘎”了。

关税战的负面效应在美国国内引发强烈反弹。加州州长纽森5月10日在福克斯新闻台投放“反关税”广告,警告川普的关税政策恐“终结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他站在奥克兰港前指出,加州跻身“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靠的是降低贸易壁垒、为美国消费者运送商品。而川普的高关税却让货船滞港、供应链中断,南加州两大港口——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甚至在过去12小时内未见一艘中国货船到港,创下疫情以来首次纪录。

纽森言辞犀利,称川普政策“前后不一、混乱无序”,不仅惩罚美国家庭,还打击企业信心和全球供应链。他警告,这种破坏“并非一时半刻能逆转”。更引人注目的是,加州已率先起诉川普政府,质疑其滥用关税“违法”,成为美国首个发起法律挑战的州。这不仅凸显国内对关税政策的分歧,也折射出川普在贸易战中的孤立处境。

在内外压力下,中美日内瓦会谈的成果成为美国的救命稻草。双方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就各自关切的经贸问题展开进一步对话,并将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市场预期,此次共识将推动部分产品关税从145%降至80%-65%,甚至更低,以缓解美国物价上涨压力,为企业争取喘息空间。

中方代表强调,会谈“富有成效”,为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迈出关键一步。中方愿落实两国领导层此前的通话共识,以务实态度深化合作,推动中美经贸关系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然而,历史阴影挥之不去。2018年5月,中美也曾宣称“取得重大进展”,但川普u随后撕毁协议,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如今,同样的5月,同样的“实质性进展”,能否避免重蹈覆辙,仍是未知数。

日内瓦会谈的突破无疑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但美国的急于停战暴露了其内部问题的严重性。债务危机、经济萎缩、国内分裂,叠加关税战带来的供应链危机,让川普政府进退维谷。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美国困境为中方争取谈判主动权;挑战在于,中美结构性矛盾未解,未来竞争将从关税战转向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

中美经贸关系的阶段性缓和虽为全球市场带来短期信心,但其背后折射出两国结构性矛盾的复杂性。当前共识的达成,既源于美国经济困境对谈判空间的压缩,也反映出中国在维护核心利益与推动务实合作间的平衡智慧。双方围绕技术标准、产业链韧性及全球治理规则的博弈,已逐渐超越传统关税范畴,转向对长期战略主动权的争夺。

如何在全球经济复苏与多边秩序重构中协调分歧、扩大合作,成为考验双方的关键议题。中美博弈的下一幕,已悄然拉开,而这场博弈的走向,或将重塑未来国际竞争的基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