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谈判结果公布,中美休战90天,取消91%关税,新闻稿用词罕见一致

今年4月,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开启了新一轮关税战,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国农产品、汽车等领域加征关税,并限制稀土出口,双方关税叠加导致贸易成本激增,美国西海岸港口甚至出现货船停摆的罕见景象。

在此背景下,中美经贸高层于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最终达成阶段性协议。5月12日,双方联合对外发布声明,宣布暂时下调彼此关税,并设定90天的缓冲期。

毫无疑问,这是中美经贸关系近几年最具突破性的谈判结果之一,双方不仅在具体数字上达成共识,新闻稿用词也出奇地一致,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协调和默契。

根据联合声明,美国将取消2025年4月8日和9日行政令中对中国商品加征的91%关税,并暂停实施2025年4月2日行政令中的24%关税,保留10%的基准税率。中国则同步取消91%的反制关税,暂停24%的附加关税,同样保留10%的税率。

此外,双方同意暂停非关税措施,如技术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并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由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与美方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牵头,定期沟通经贸议题。

从这一声明中看,美国将把对中国商品实施的关税税率从原先的145%降至30%;中国则将对美国产品的加征关税由125%下调至10%,双方的让步比例相加皆为115%,这个数字虽然在技术层面是累计概念,但象征意义强烈,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两国都不愿让贸易战继续恶化。

同时可以看到,在联合声明中,无论中方版本还是美方版本,都重复使用了“相互开放”“继续沟通”“合作”“相互尊重”等词汇。这样的表述不仅体现了语言上的对等,也意味着双方在经贸问题上的某种认知趋同。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用词的统一性是极其罕见的。

不难看出,这次焦点表面是关税问题,但实际上,根本矛盾仍是美国不愿接受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始终主张合作共赢,而美方过去的做法则更多是通过极限施压来压制中国,这种做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现实。

因此,中国此次反制的目标并非是要“痛打美国”,而是将此前不合理加征的关税退回原点。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国家间的经贸摩擦应该通过平等谈判解决,而不是通过单边制裁。中方一贯希望在尊重自由贸易规则的基础上,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常轨道。

当然,照常理而言,谈判也不可能只谈一件事。可以猜测,在关税之外,中方一定提出了更多要求,比如美方应停止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取消针对中国企业的各类制裁,放弃“卡脖子”式技术封锁等。

反过来,美国方面也有不少顾虑,尤其是中方近期对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出口限制,以及对等征税导致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已经影响到美国内部的产业链稳定和民众日常生活。这些现实压力,迫使美方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做出一定妥协。

而对于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走向,这显然不是一次会谈能解决的问题。双方之间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理解和协商的议题。美方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并不寻求挑战谁的地位,而是希望在公平规则下发展自身。如果美国一味坚持单边主义,把本国利益放在多边规则之上,未来中美关系仍会遇到波折。

总之,这一次会谈释放的最大信号,是中美之间并非没有沟通空间。虽然彼此之间矛盾依然存在,但至少暂时有了一个缓冲区,为更深层次的问题预留了解决时间。此次会谈后,美股和亚股应声大涨,也从侧面印证市场对这次会谈的认可。

按照协议,90天后,双方将就更多议题继续展开谈判。如果这90天内能够持续释放正面信号,甚至在部分领域取得更大突破,那么这次临时休战可能就会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新起点。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问题远未解决。中方在多个场合都强调,希望美方拿出诚意,真正遵守国际规则,而不是在表面达成协议后又在其他领域继续打压中国。能否做到这一点,将直接决定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能否真正稳定下来。

而对中国来说,立场始终没有改变——坚持合作共赢,反对单边主义,倡导公平竞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继续维护自身利益,在谈判中争取更多空间,同时也推动国际经贸秩序向更加平衡、公正的方向发展。

中美日内瓦会谈,无疑是一次以斗争求团结的产物,短期看,关税暂停缓解了企业压力;长期看,两国仍需在竞争中寻找平衡。若美方放弃霸权思维,真正接纳多边规则,全球经济或将迎来更稳定的未来。90天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如何,还要看行动,而不是表态,但至少现在,双方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