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司马昭对哥哥司马师说:“既然父亲已经去世了,那我们就悄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司马昭对哥哥司马师说:“既然父亲已经去世了,那我们就悄悄去解决了,这柏夫人母子,为母亲报仇!”司马师却被吓得大叫:“你忘了父亲临终的嘱托吗?我们不能如此不孝啊!”   司马懿,字仲达,与张春华,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张春华“少有德行,智识过人”,嫁给大她十岁的司马懿后,两人恩爱非常。

司马懿为躲避曹操征召,装疯卖傻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只有张春华知道实情。一次,司马懿看到好天气,让人把书拿出来晒,却突然下雨。他忍不住起来收书,被婢女看见。张春华为保丈夫,亲手杀了那婢女,并辞退家中佣人,自己打理家务,深得司马懿倚重。

然而好景不长,司马懿权倾朝野后,张春华渐老,不再得宠。司马懿喜爱年轻貌美的柏夫人,张春华想见他一面都难。一次,张春华探望生病的司马懿,却被辱骂“老物可憎,何烦出也”。

张春华伤心欲绝,绝食明志,她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见状也绝食。司马懿不得不佯装悔悟来劝,但很快又对柏夫人说“老物死不足惜,所念者儿耳”。张春华最终心死,走完凄美一生。

如果说张春华代表着传统妇德,那么,司马懿在感情上明显有所缺失。他不懂得爱情需要用心经营,残忍伤害了曾经相濡以沫的妻子,也为日后家变埋下了隐患。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昭对兄长司马师说要杀了柏夫人母子报仇。司马师劝弟不可,因为这违背了父亲生前嘱咐。可司马昭执意为母报仇,司马师也动摇了:“你杀柏氏,我不止;杀子,我不许。”这是典型的道义两难困境。

作为儿子,他们对于母亲的痛苦有天然的同情,想为她出头是人之常情。但作为人子,他们又不忍违背父命。司马师让步不杀幼弟,体现了仁义;司马昭退而求其次只杀柏夫人,也算明哲保身。

这对兄弟感情深厚,却又立场不同。司马师比弟弟更仁厚些,但司马昭竟然成就更大,这也是历史的讽刺。手足间矛盾的勾心斗角,成就了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基业。   司马懿晚年眼花心乱,单纯被柏夫人的美貌吸引。他不惜伤害张春华,也要宠爱柏夫人。柏夫人是否真心实意地爱慕司马懿还难说,她毕竟也是人臣曹丕派来牵制司马懿的眼线。但司马懿显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否则以他的智慧也不会做出这等不智之举。

爱情固然美好动人,但也可能愚人盲目。太过沉溺感情的男子,往往难成大器。司马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晚年行事的疏失,为日后司马氏兴衰埋下了隐患。

讽刺的是,司马懿宠爱柏夫人所生的幼子司马伦,竟成了日后祸乱的罪魁祸首。司马伦庸碌无能,但野心勃勃,先害死太子,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终至弑君称帝。八王之乱由此展开,西晋覆灭在所难免。   司马伦就是历史的一个讽刺。司马懿晚年迷恋美色,宠爱柏氏所生此子,以为可以如愿以偿地传给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却培育出一个祸国殃民的魔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司马懿种下的因,终究结出了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