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长期心境低落的解法是成就感”大概从五年前开始,我陷入了一种持续却看似不痛不痒的

“长期心境低落的解法是成就感”

大概从五年前开始,我陷入了一种持续却看似不痛不痒的负面情绪中。

不是那种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的抑郁状态。相反,我不仅可以正常上班和生活,也能打起精神去面对重要的节点,比如毕业答辩、面试。

可除了这些空隙外,我总是沉浸在一种麻木的痛苦中,经常有种想哭的冲动,但又不知道为什么。

这种痛苦外化的症状是:低执行力,拖延,精力不足。比如我小时候总是幻想将来自己租房要怎么好好布置,但实际这几年我连打扫都很懒惰,只是尽力维持整洁。

一开始我觉得是自己懒,于是逼自己自律,但效果甚微,反而徒增自我厌恶和悔恨;后来学到了一个词叫“倦怠感”,简单说就是被消耗太多所以废了。

网上说消除它要靠做点开心的事,所以我给自己买新衣服、好吃的,约朋友出门玩,花时间看剧、打游戏。

但这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很快又恢复原状。所以我又反复上一个阶段,导致自己陷入一种被动的无节制放纵中。

直到最近我终于意识到,它之所以无效,是因为我根本就不是懒或者倦怠。

我的痛苦,其实是一种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能为力。

我渴望成就感,渴望有所收获,渴望实在的回报或是精神上的满足感。但我喜欢的领域是陌生的,未曾学过的,这就导致在探索阶段,它的反馈机制是不清晰的。

对本来就没安全感的我来说,“无反馈”就是一种否定,所以我认定自己是无能的,只能呆在当下的生活中。

是这种主动的“忍受”造就了长期的心境低落,而看似“正常”又掩盖了内心的痛苦,让所有人都以为没那么严重,自己也不好意思和别人倾诉,好像是在炫耀什么似的。

想通这些对我很重要。很长时间里我都羞于承认自己需要反馈,觉得自我价值不应该建立在外部,所以疯狂向内求。但当我的内核不够稳时,这种索取变成了一种负担。因为我并不是我理想中那个平和、强大、坚定的人。

只有想明白这些,我才能真正理解负面情绪的源头。我生活的重心才能从“处理情绪”转移到“行动”上。

事实也的确如此。上周应该是我近年来心理状态最好的一周,我完成了计划内的所有工作;提前为换季收拾了衣物;运动了3次;早起30分钟在家吃早餐;1点前入睡;甚至很奇妙地无痛来了例假......

我相信这些微小的正反馈能够带领我实现理想中的生活。

或许它并不适合你的现状,但只要你还在自救,就总能找到自己的解法。

生活碎碎念情绪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