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中国科学界两位重量级人物围绕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争论,引发了全社会对科研投入方向的深度思考。 这场持续多年的学术辩论,既关乎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折射出基础研究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 粒子对撞机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核心设备,由加速器、对撞区和探测器等精密部件构成。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后实施碰撞,模拟宇宙大爆炸初期的高能状态。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早在上世纪就建成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并在2012年凭借该设备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验证了标准模型理论。 2016年关于是否建造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讨论中,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各执己见。 王贻芳认为这项投资关乎中国在未来高能物理领域的话语权,强调"现在不建将落后三十年"。 他提出三个核心依据:中国已积累三十年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发经验;国际学界尚未启动同类项目;希格斯粒子研究仍存在大量未知领域。 杨振宁则从七个维度提出反对意见,直指项目的现实风险。 他引用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中途下马的案例,警示预算超标可能形成无底洞。 更担忧人才储备不足导致建成后主导权旁落,直言"投入两千亿可能为他人做嫁衣"。 其观点得到部分资深学者支持,认为现阶段应优先解决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夯实科研人才基础。 争论背后牵涉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 CEPC初期预算达2000亿人民币,远超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30亿的建造成本。 地下隧道需挖掘上百公里,超导磁铁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后期运维成本更是难以预估。 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类似项目实际花费往往超预算300%-500%,这对发展中国家确实构成沉重负担。 年轻科研人员多支持王贻芳的积极主张,认为重大科技突破需要冒险精神。 他们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例,指出载人航天工程初期也面临巨大争议,但持续投入最终换来国际空间站的独立建造能力。 反对派学者则强调粒子物理与应用科技的差异,认为对撞机成果转化周期可能长达半个世纪,远水解不了近渴。 2024年的最新动态显示,王贻芳团队调整了技术方案。 将预算压缩至300亿规模,并主动寻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合作。 他们在秦皇岛、长沙等地开展地质勘测,计划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降低风险。 杨振宁虽已年过百岁,仍通过公开信重申立场,建议将资源投向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更易产业化的领域。 这场争论犹如科研领域的"龟兔赛跑",急进派与稳健派都在为国家发展寻找最优解。 正如老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与应用技术的快速突破需要找到平衡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据显示,2023年高能物理领域经费仅占科研总投入的2.7%,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仍是待解难题。 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中国抉择,欧洲物理学会主席评价这是"发展中国家向科研前沿跃迁的典型困境",日本《朝日新闻》则认为决策过程彰显中国科学界的理性精神。 有意思的是,原本反对该项目的部分欧美实验室,近期却主动接洽寻求合作机会。 截至2024年底,CEPC项目仍处于可行性论证阶段。 中科院透露已组建200人专家团队,重点攻关超导加速器、粒子探测器等关键技术。 就像种庄稼讲究"不误农时",科研投入同样需要把握窗口期。 这场持续八年的学术争论,终将在实践检验中给出历史答案。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网《杨振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 中科院专家反驳:机遇难得》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官网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公开资料 清华大学物理系公开采访记录 王贻芳院士公开演讲内容 杨振宁教授学术访谈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