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专家带您解密PET-CT检查

转自:南京晨报

什么是PET-CT?真如传言所说是“查癌神器”吗?它适合哪些患者?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又有哪些?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除了常见的B超、CT、MRI等检查,PET-CT检查在临床使用日渐广泛。今天,南京市第一医院专家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PET-CT检查。

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协理)、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施良介绍,PET-CT(PET/C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称。它可不是全身CT这么简单,它是PET和CT两种影像技术的结合。简单来说,PET-CT是PET和CT这俩检查的“强强联合”。PET就像个“细胞侦探”,通过注射一种带放射性的“追踪剂”(就像给细胞贴标签),专门盯着哪些细胞活动异常旺盛——癌细胞通常就爱“搞事情”,代谢比正常细胞活跃得多。CT则像个“身体测绘师”,能把咱们身体的解剖结构拍得明明白白,哪里长了结节、哪里有肿块,都能标记出来。PET-CT把这俩本事结合起来,既能发现“异常活跃”的细胞,又能精准定位到具体位置,就像给医生递了一张“问题细胞地图”,让诊断更准了。

施良介绍,CT其中的PET能探测出病灶高糖酵解、高增殖特性,CT可探测出病灶的结构和密度,通常检查一次即是对全身扫描一次,在PET与CT功能的结合下,能在一定程度上早期发现和定性病灶,对临床的进一步诊断和正确治疗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老张体检发现肺里有个8毫米的小结节,普通CT看不出它的良恶性,可把他愁坏了。后来做了PET-CT,发现这个小结节的代谢值比周围正常肺组织高很多,医生结合经验判断是早期肺癌,及时进行了手术切除,现在老张恢复得可好了。这就是PET-CT的厉害之处,尤其对早期肿瘤、判断有没有转移、评估治疗效果很有一手。

当然,PET-CT也不是万能的,大家也别“神话”它。它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比如肺炎发作时,发炎的地方代谢也高,可能被误认成肿瘤(这是假阳性);还有些“狡猾”的肿瘤,比如胃印戒细胞癌,代谢不高,可能就被漏掉(这是假阴性)。施良介绍,如果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往往逃不过PET/CT的“法眼”,这些发现可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

施良介绍,前段时间遇到一个病例,55岁的李阿姨在去年发现乳房有硬块,确诊乳腺癌后,医生建议做PET-CT看看有没有转移;结果发现她左侧腋窝处有个“代谢异常”的小点,进一步检查确认是淋巴转移。多亏及时发现,李阿姨的治疗方案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病情控制得很稳定。这就是PET-CT在肿瘤分期里的作用——帮医生看清癌细胞有没有“偷偷搬家”。

具体来说,这些情况可以考虑进行PET-CT检查:1.早期筛查有疑问:比如长期吸烟的人,CT发现肺小结节,分不清良性恶性;2.确诊后查范围:刚确诊癌症,想知道有没有转移到淋巴结、骨头、肝脏等;3.治疗后看效果:手术后,是否有复发、转移病灶,化疗、放疗后,想知道肿瘤是缩小了,还是耐药了;4.找不到原发灶:比如淋巴结里发现癌细胞,但不知道原发肿瘤长在哪,PET-CT能帮着“顺藤摸瓜”。

施良最后提醒大家,PET-CT是个厉害的“侦察兵”,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要不要做,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情况权衡利弊科学认识、合理使用才能让这个技术真正帮助临床。

通讯员曹慧慧刘新春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戚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