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多次向17岁的施绛年求爱,都惨遭拒绝。次年,他爬上顶楼,绝望地说:“如果你不接受我的爱,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施绛年吓坏了,连忙道:“你下来,我就答应和你结婚。”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戴望舒如此极端,且非施绛年不娶?
众所周知,戴望舒在我国非常的出名,甚至因为他的代表作《雨巷》,而被美誉为“雨巷诗人”。
可见其才华的确出众,以至于能被大众认可。那现实中的戴望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从《雨巷》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择偶是有非常明显的取向的,他的配偶应当是有丁香一样气质的姑娘。
在当时的读者看来这诗确实唯美,但是戴望舒示爱的施绛年却并不因为大众的认可,而倾心于他。
戴望舒当时借住在施绛年家,他对施绛年一见钟情,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与相处之间对其是愈发地喜欢。
但是,当时戴望舒借住的身份是施绛年哥哥的好友,这无疑给了施绛年一层滤镜。
再加上戴望舒的性格偏内向且抑郁,其个性虽然熏陶出了鲜明风格的才华,但这也与施绛年喜欢的男性风格完全不一样。
她上过新式学堂,接受的教育决定了她看东西的视角不一样,而且她的性格偏开朗活泼,追她的人也并不少,她对喜欢的概念并不模糊,所以她与戴望舒碰撞不出火花几乎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
但是戴望舒显然不这么认为,他开始展开猛烈的追求。而这些对于施绛年来说,没有任何诚意,有的只是打扰。
1927年,戴望舒第一次向十七岁的施绛年表白被拒。他当时的想法还是非常积极的,觉得施绛年是年纪尚小,自己突如其来的告白让她不好意思,若是再接再厉,定能抱得美人归。
于是第二年,戴望舒又一次表白,为了增加成功率,他把表白的地点选在了楼顶上。甚至放言,要是施绛年不答应他的追求,他就要跳下去。
这无疑是吓到了施绛年,虽然她对戴望舒无感,但是她不希望哥哥的好友为自己丧身,就算是个与自己毫无瓜葛的人,她也不希望他跳下去。
于是她便假意答应了,等戴望舒满意地下来之后,施绛年没有坦言自己已经有了喜欢的人。她对戴望舒表示,两人先订婚,要是后续有结婚打算,戴望舒就需要取得国外的学位,并且需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这无疑是让戴望舒吃下一颗定心丸,但是对于家境并不那么好的他来说,出国留学也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经济条件。
戴望舒为了憧憬的生活,每天都刻苦努力的读书,最后靠公派资格成功留学法国。
戴望舒准备取得学士学位后,立马折返回来开商铺,再迎娶施绛年。
但是这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施绛年为了躲避戴望舒的求爱,在他出国留学期间,迅速把自己嫁给了爱情。
纸包不住火,远在法国的戴望舒得知这个消息后,连自己努力攻读的学士学位都顾不上,直接回到施绛年家质问她。
确定了施绛年确实结婚之后的戴望舒,感觉有股气直冲脑门,盛怒之下的他打了施绛年一巴掌。
为了挽回面子,他首先在报纸上宣布解除婚约,这无疑是在打施绛年的脸,让她难堪。
但是细想之下,若是戴望舒本人不那么极端,施绛年也不会出此下策。
而一直以来把施绛年当成生活重心的戴望舒,失去了和施绛年一起生活的目标之后,整个人都死气沉沉的。
他也无心再折返法国留学,故而他的学位也没有保住。
他的朋友穆时英看到他这个样子非常担心,后来为了让他不要再伤心,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了戴望舒。
两人真的在穆时英的助攻下见面了,其妹穆丽娟比戴望舒小了十二岁,容貌昳丽,而且戴望舒的每首诗她都能完整地背下来。
这对于戴望舒来说,这无疑是爱的表征,很快他就和穆丽娟坠入爱河。
这次的感情并没有无疾而终,两人甚至很快就结婚了,并且生下了孩子。
古话说,男人年纪大了好疼人,但是在戴望舒和穆丽娟的婚姻生活里,更多的时候是戴望舒一人独大,几乎什么事情都是戴望舒一人决定,没有与穆丽娟商量。
穆丽娟也不与计较,但是戴望舒却越来越过分,甚至于穆时英去世,他都不允许穆丽娟去奔丧。
再后来,穆时英的母亲去世,戴望舒出于某些原因而隐藏了这个消息,两人因此离婚。
之后,戴望舒和小文员杨静开启了第三段婚姻,但最终还是以杨静爱上邻居而草草收尾。
戴望舒在诗坛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婚姻的相关事宜,这也是一生的必修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