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26年齐母病逝。齐白石让27岁的李苦禅画了猪和鸭子予备烧掉祭祀母亲;谁知在齐

1926年齐母病逝。齐白石让27岁的李苦禅画了猪和鸭子予备烧掉祭祀母亲;谁知在齐去世后,在他锁的大木箱底发现了这幅画,当时非但没烧,齐还题了长跋,视为至宝珍藏。 齐白石一向孝顺,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拉扯大。母亲既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情感上的寄托。在母亲去世之后,齐白石心中失去了一块根基,哀痛欲绝,数日不语。 他虽然是画坛巨擘,声名显赫,却也是一介孝子,哀思至深,欲为母亲举行一场别出心裁、尽显孝道的告别仪式。 在旧俗中,人逝之后,有“焚画祭奠”之说,寓意用画作寄托哀思,随着香火焚烧,愿故人知晓生者情深。 齐白石本打算亲笔作画焚祭,但彼时他情绪极度低落,手指微颤,提笔数次皆不能成形。 恰逢其爱徒李苦禅时年27岁,正值青年意气,画艺日进。 齐白石素知李苦禅擅画禽鸟,于是便叮嘱他说:“苦禅,你为我画几只猪鸭,待我焚化于母亲灵前,愿她在阴间不缺温饱。” 李苦禅闻言不敢怠慢,当夜执笔,用心描绘了一幅《猪鸭图》。 画中两头猪正卧于墙根,眉目憨态,气定神闲;三只鸭子则在小水塘边戏水,灵动自若,羽毛层次分明,墨色润而不滞,神形兼备。 整幅作品虽取材寻常,却见功力,猪肥鸭活,充满生活气息。齐白石观后连连点头,虽是为丧事所作,仍忍不住赞道:“你这猪鸭,有我之神,有我之骨矣。” 按照齐白石当初的打算,这幅画本应在母亲灵前焚化。但当李苦禅将画作双手呈上之时,齐白石久久端详,眉宇间闪过一丝迟疑。 他仿佛看到了母亲在菜园里喂猪、在小水沟边赶鸭的身影,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母亲招呼他吃饭的声音。 那一刻,他的心狠狠一震,这幅画不再是一幅单纯的画,而是一段剪不断的母子情,一段生命中最温柔的回忆。 齐白石最终没有将这幅画烧掉。他将画卷小心收好,卷成筒状,包上绢布,藏进了他那个大木箱的最底层。 那个木箱,是他最隐秘的空间,内藏诸多书稿画稿,是他一生的心血所在。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提及此事,连李苦禅也以为那幅画早已随烟火升空。 自此以后,齐白石对这幅《猪鸭图》只字未提,却常在清晨独自打开木箱,展开画卷,静静端详,偶尔潸然泪下。 十年、二十年,这幅画便这样沉睡于箱底,与齐白石的思念一起,深埋于岁月的灰尘之中。 直到1957年,齐白石逝世,享年93岁。整理遗物时,家人打开了那口老旧的大木箱。 木箱底层,一卷被细绢包裹得极为妥帖的画作赫然呈现。画面略显旧迹,却依旧生动可人。画背,有一行隽秀老辣的墨字题跋,写着: “丙寅年母亲亡,痛彻骨髓,苦禅所画此猪鸭,欲焚化慰母,然观之不忍,恐此画一毁,母容亦灭,故秘藏至今。母者,慈也,恩也,不可忘也。” 落款“白石老人”,下钤其朱印“借山吟馆”。 众人无不动容,这才知晓老人在母亲去世之后,竟默默珍藏着这样一幅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画作。 那幅《猪鸭图》自此成了齐白石传世画作中最独特的一幅——它既非为展售、亦非应酬之作,而是一位画家、一位儿子最深沉的私人情感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