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向印度订购24艘巨轮,价值十亿美元,它为何不找中国买呢?奇怪,大俄跟中国的关系明明这么好,可是却向印度订购了24艘巨轮,总价10亿美金,按理说,中国完全可以满足大俄的需求,那大俄为何不找中国来买呢?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最严苛的制裁。 欧洲、日本、韩国的造船厂集体对俄关闭大门。 连俄罗斯本土船厂都因缺乏进口配件无法正常生产。 此时,全球能制造巨轮的国家就只剩了中国和印度。 但是中国的船厂已经忙得顾不上俄罗斯,订单要排到3年后。 俄罗斯肯定等不起,只能找印度。 印度趁这个机会,一边低价买俄罗斯石油,转手卖欧洲赚差价,一边给乌克兰卖炮弹,甚至允许美国军舰停靠金奈港补给。 这种左右逢源的姿态,反而让俄罗斯看到了战略价值——通过造船合作绑定印度,既能打破西方封锁,又能为北极航线布局埋下棋子。 俄罗斯计划到2030年将北极航线年运输量提升至1.5亿吨。 这条穿越北冰洋的"冰上丝绸之路"比传统航线缩短40%航程, 但开发北极需要大量破冰船,但是俄罗斯自家船厂现在连渔船都造不利索。 印度这时候就跳出来了,保证能按时交付俄罗斯的巨轮订单。 印度海军参谋长曾直言:"控制印度洋就能主宰21世纪。" 俄罗斯通过造船合作,实则是在印度洋埋下楔子,制衡中国"一带一路"的海上延伸。 而印度则借机获取破冰船技术,为其北极科考站建设铺路。 俄罗斯在交付破冰船时承诺转让部分技术,但关键设备如柴油发动机仍需从中国进口。 当我们在讨论"俄罗斯为何不找中国造船"时,本质上是在解构大国关系的复杂性。 中俄贸易额去年突破2400亿美元,中国连续14年稳居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但这种合作更多集中在能源、农产品等传统领域。 在高端制造领域,俄罗斯始终对中国保持警惕——其军用舰艇仍坚持使用法国柴油机,而非中国产品。 反观印度,这个被西方视为"民主样板"的国家,正通过灵活的外交手腕在大国间走钢丝。 从购买S-400防空系统到租赁俄罗斯核潜艇,从引进法国阵风战机到参与美国F-35项目,印度将"战略自主"演绎得淋漓尽致。 韩国现代重工正计划在印度建厂,日本三菱重工也与印度马扎冈船厂签署技术合作协议。 当印度手握俄罗斯订单和西方技术转移,其造船业能否复制中国奇迹? 答案或许要等到2027年首艘破冰船交付时才能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