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太阳]毛主席为什么会对陈永贵和大寨如此重视?其实并不是因为大寨的农业生产搞得好

[太阳]毛主席为什么会对陈永贵和大寨如此重视?其实并不是因为大寨的农业生产搞得好,而是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 (信息来源:凤凰卫视2014.1.23别人挨饿大寨有粮 陈永贵和大寨脱颖而出) 提起陈永贵和大寨,这两个名字曾红遍中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和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很少有人深究,在那个风雨飘摇、许多地方连肚子都填不饱,甚至大搞“共产风”、“浮夸风”的年代,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凭什么不仅稳住了阵脚,还有余力周济四邻? 故事得从1958年说起,那年8月,昔阳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成立,锣鼓喧天,整合了包括大寨在内的7个高级社,到了11月,公社规模又扩大,更名为城关农村人民公社,陈永贵当上了公社党委副书记,同时还兼着大寨的党支部书记。 按宋连生的话讲,陈永贵这个人,“他是一个就是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的人”,上级号召的事,即便不全理解,他也会带头去干,无论是统购统销,还是组织起来搞自力更生,他都冲在最前面。 紧接着,办公共食堂的风潮也刮到了大寨,大寨也办起了食堂,不过,陈永贵自小挨饿,见不得浪费粮食,他心里清楚,粮食不是上级拨来的,就算拨来了也不能这么糟蹋,大寨那点家底,都是各家各户凑的,哪禁得起这么吃? 所以,即便在那样的风气下,大寨也没搞“敞开肚皮吃饭”,村民宋立英也记得,那会儿叫“大锅碗”,大寨的食堂,因为集体家底相对厚实,办得比别处好些,但众口难调,也不符合当时的生产条件,两年后也就散了。 那时候,人民公社的威信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大受影响,陈大斌就提到,老百姓觉得集体靠不住,甚至有饿死人的地方,感觉“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的说法落了空,合作社的文件说的好得很,将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群众说什么都没有,说电灯倒是不用油了,连油都点不起,感觉黑灯瞎火,说耕地不用牛,人拉犁,牛都没有了,听听,老百姓的话实在。 然而,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许多村子为粮食发愁时,大寨却有余粮,这自然吸引了不少人来借粮,有集体派人来的,也有个人找上门的,借吃的,也借种子,宋连生说,当时有粮食就能保命,周边村子甚至出现了非正常死亡,说白了就是饿死人,于是,这些村子就派人到大寨,打个条子,就能弄到一些救命粮,更有甚者,对于那些实在饿得没办法、前来偷粮的人,大寨也显出了少有的宽容。 正是在1958年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的时候,陈永贵表现出了他不盲从、肯动脑筋的一面,在这一点上,陈永贵看得很清楚,所以无论上面怎么号召,别的地方怎么干,他都能坚持住,正是因为顶住了“共产风”和“浮夸风”,在其他村子闹粮荒、集体经济摇摇欲坠时,大寨不仅村民能基本吃饱,还向国家卖了大量“余粮”,受到了上级多次表彰。 谁知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了大寨人,1963年8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从2号一直下到8号,整整七天七夜,有嘉宾回忆“基本上房屋都倒塌了”,这七天七夜的降雨量,相当于1962年全年的量,山洪暴发,除了狼窝掌,大寨人十多年辛辛苦苦修建的100多条大坝全被冲垮,梯田变成了大沟壑,良田变成了红石板。 全村180亩地被毁,540亩地被洪水冲刷,村里140孔窑洞塌了113孔,125间房子塌了77间,陈大斌当时在北京,也感受到了那场大水的威力,在这七天七夜里,大寨人在泥水里搏斗,抢救粮食和牲口。而此时,陈永贵正在县城开人代会,洪水阻断了交通,他也回不来,大约过了六七天,河水稍退,才有会水性的人把他护送回来,宋立英记得,陈永贵回来时,村子已经成了一片,看不到窑洞和房子在哪里了。 面对如此毁灭性的打击,大寨人没有垮掉,而正是这次灾后重建的过程,以及大寨人长期以来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才真正触动了毛主席,那么,大寨究竟凭什么打动了毛主席,仅仅是灾后重建的奇迹吗,答案显然不止于此。 毛主席一直倡导“领导干部要参加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他痛恨官僚主义,担心干部们陷入文山会海,脱离群众,而陈永贵领导下的大寨,乃至整个昔阳县,都做到了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普遍参加劳动。这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无疑让毛主席非常欣慰,他希望以此为榜样,号召全国干部学习。 更关键的是毛主席毕生倡导的“自力更生”精神,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各地农村都盼着中央给政策、给扶持,但陈永贵带领的大寨,在遭遇1963年那样的天灾后,“一不等,二不靠”,没有向上级伸手要救济,而是凭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带领男女老少战天斗地,硬是把一个满目疮痍的大寨重新建设成了丰衣足食的家园,这种精神,正是毛主席最为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