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艘中国货轮在印度洋沉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船上17名中国船员竟然都被狂风吹到了一座陌生的岛上,处境十分危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3年10月12日,印度洋上风平浪静的夜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撕得粉碎,中国货轮“宾戈号”满载铁矿砂,从印度霍尔迪亚港驶向西孟加拉邦的萨加尔港。 船舱里,17名中国船员和1名印尼船员还在按部就班地值班,甲板上的集装箱在昏黄灯光下整齐排列。 谁也没料到,几个小时后,这艘庞然大物会在狂风巨浪中变成一堆漂浮的残骸,而船员们的命运将被吹向一座陌生的荒岛。 风暴来得毫无征兆,傍晚时分,海天交接处卷起一团黑压压的云,像是墨汁在水面上晕开,船身开始剧烈晃动,像是被一只无形巨手摇来晃去,集装箱在甲板上滑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紧接着是轰隆隆的坠海声。 船长韩建玉最先反应过来,冲到驾驶舱,脸被海风刮得生疼,他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额头渗出冷汗——风速已经远超货轮的承受极限。 货轮倾斜的角度越来越大,船舱深处传来金属扭曲的哀鸣,韩建玉咬紧牙关,下令弃船。 船员们手脚并用,跌跌撞撞冲向救生筏,夜色中,巨浪像一面面黑色墙壁砸向甲板,冰冷的海水灌进靴子,刺得人骨头生疼,他们拽出橙色的救生筏,往里扔了几包压缩饼干、一瓶止疼药和一个防水手机。 时间紧迫,救生筏刚被推下海,货轮就像纸片一样被掀了个底朝天,沉入咆哮的深渊,18个人挤在狭小的筏子上,安全绳把他们绑在一起,像是彼此的最后依靠。 救生筏在浪尖上颠簸,像一片被随意抛掷的树叶,有人被浪头拍得满嘴咸腥,有人死死攥着筏边,指节发白。 一个身材魁梧的水手最先回过神,他招呼大家按体重挪动位置,胖子坐中间,瘦子靠两边,折腾了七八回,筏子总算稳住几分。 整整一夜,救生筏在风暴中打转,海水浸透了衣服,嘴唇冻得发白,每个人都饿得前胸贴后背,黎明时分,风浪稍稍减弱,船长清点物资,三包压缩饼干、半瓶止疼片,还有那个印尼船员的防水手机。 手机屏幕亮起时,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可惜屏幕上只有两格电量,没有信号,船长抹去脸上的盐粒,声音沙哑地说,公司肯定会报案,国家不会丢下他们,话虽如此,茫茫大海上,救生筏像一粒微尘,渺小得让人心慌。 漂到第三天中午,饥饿像刀子一样刮着胃,有人突然指着海平线喊了一声,远处隐约有个黑点,18个人红着眼眶,拼了命地划水,手掌磨得血肉模糊。 救生筏终于撞上一片沙滩,几个筋疲力尽的船员直接瘫倒在地,沙子硌得皮肤生疼,这座荒岛光秃秃的,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只有石头缝里长着几丛酸涩的野浆果。 浆果吃得人牙根发麻,但总算能垫垫肚子,船员们用救生筏的碎片搭了个简陋遮盖,夜晚的寒风还是钻进骨头缝里,冻得人直打哆嗦。 第五天,奇迹出现了,一个年轻船员爬到岛上一块大石头顶上,举着那部濒死的手机,屏幕上竟然跳出半格信号,他嗓子都喊哑了,招呼大家围过来,又不敢靠太近,怕干扰这微弱的希望。 第六天, 经过一番商量,他们决定用QQ发送定位信息,因为这款软件用的人多,指不定谁能看到,信息发出后,手机彻底黑屏,船员们站在石头上,望着东北方向,那是祖国的方位,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与此同时,国内的救援行动早已如火如荼,货轮失联后,公司第一时间报警,中国大使馆连夜协调,福建搜救指挥部接到QQ定位后,指挥员激动得拍案而起。 地图上那个小岛的坐标像一盏明灯,点亮了希望,大使馆找上印度海事局,拿着卫星图彻夜交涉,印度方面起初犹豫,称风暴未平,出海风险太大。 但中方人员寸步不让,20多颗卫星调整轨道,精准锁定荒岛位置,最终,印度同意出动巡逻艇和直升机,联合中方救援队奔赴目标海域。 第七天清晨,海面上响起突突的马达声,荒岛上的船员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橘红色救生衣的身影出现在视野里,喇叭里传来熟悉的中国话。 他们哭得鼻涕眼泪糊成一片,有人死死攥着救援队员的胳膊,有人跪在沙滩上磕头感恩,岛上用碎石摆成的“SOS”标志,在直升机俯瞰下清晰可见,成为救援的关键线索。 这场历时六天的跨国救援,动用了20多颗卫星,中方外交人员与印度交涉数十次,跑遍新德里各大部门,获救的18名船员踏上归国包机,脚上穿着大使馆工作人员自掏腰包买的新皮鞋。 他们晒得脱皮的胳膊上满是珊瑚刮出的血痕,但眼神里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坚韧,那部发出求救信号的手机和救生筏,后来被送进北京航海博物馆,静静诉说这段传奇。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船员命运的极限挑战:2013年“宾戈”号沉没事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