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留不住人才,精英都移民去了欧美!可奇怪的是,那些留在中国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却能把咱们建设得越来越好。而精英人才聚集的欧美国家,却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衰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几年,“中国人才都跑了”这话听得多了,有人觉得高手们都移民去了欧美,好像中国因此少了好多发展的机会。但奇怪的是,实际情况是,咱们这儿的普通工人和工程师们正努力让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科技越来越牛,反观那些精英扎堆的欧美国家,在某些重要方面反倒是开始走下坡路了。咱们老能听到这种说法:中国留不住顶尖的高手,厉害的人都跑欧美去了。可这事儿是真的吗?你瞅瞅咱们身边,那些被说成“二把刀”“三脚猫”的人,正闷头干着大事儿,一点点改变着国家呢。就拿中国高铁来说,从刚开始学别人的技术,到现在自己搞创新,靠的就是3000多家企业的工程师队伍。他们平均年龄才28岁,愣是做了2000多次材料试验,把“高寒地方车轴断”“跨海大桥桥面一起震”这些世界级难题给解决了。这些人可能没在海外名校镀过金,但他们一起使劲儿,愣是把一个产业给顶起来了。 再看看欧美那边咋样?硅谷那帮自称“精英”的,现在迷上了元宇宙,整天琢磨着怎么在虚拟世界里捞钱;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呢,用AI算法炒短线,光想着赚快钱。更让人无语的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了多卖点F-35战斗机,竟然把80%的研发钱拿去游说国会和买自家股票了,结果战机老出问题。还有英国皇家工程院,40%的院士都是外国人,脱欧以后这些老外专家跑了不少,害得英国高铁项目因为缺土木工程师,直接停了。说起来,咱们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可不是碰运气得来的。每年有700万学理工科的大学生毕业,经过精挑细选,组成了一支很厉害的技术队伍。他们可能没法去哈佛或麻省理工深造,但在国家的规划下,能在高铁、电网、5G这些领域像大雁排队一样,一起搞创新。这种有系统的培养方式,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再看看欧美那边,“精英教育”好像变成了让有钱人更有钱的工具。比如说,英国首相苏纳克的手下,六成都是伊顿公学出来的。可碰到像升级污水处理系统这种老百姓关心的事儿,他们就没辙了。这种靠家庭背景和钱堆出来的“精英圈子”,让社会变得不流动,整个国家也好像在创新上停了步。最后,这场比较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某一个人的闪耀,而是要靠大家齐心协力,还有好的制度帮忙。很多看起来普通的人,只要团结在一起,就能做出让人惊讶的大事。但是,如果那些所谓的“能人”只想着自己,不管实际情况,哪怕他们有很多资源,国家也还是会慢慢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