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响真是挺大的。法国的BEA和达索航空现已着手对印度阵风战斗机被歼-10击落的事件进行初步调查。法国方面认为,这次战机的损失主要是由于印度空军在维护和训练上存在的问题,加上实战操作中的失误和作战编队的数据链协同失败。根据合同,若战机因印度方的操作失误、疏忽或维护不当等非制造商责任的原因坠毁,印度就要按合同支付相应的赔偿或补偿费用。不过,这笔钱,包括这个项目的尾款,法国可能都拿不到了。 一切都得追溯到2016年,那时候莫迪老哥一声令下,直接从法国买了36架阵风战斗机。这笔交易在当时被誉为是印度空军的一次战略升级,结果不久后就引发了国内的轩然大波。莫迪那会儿刚上任不久,急需一项能迅速展现国家强军决心的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形象。相比推进缓慢的光辉项目,阵风就成了现成的形象工程神器技术先进,效果立竿见影,既能对内炫耀强军姿态,对外还能展现一下外交实力。所以莫迪干脆不等光辉,直接跳过所有程序,亲自跑到法国宣布采购阵风,既绕过了国会,又忽视了国产方案,把这笔军购打造成了政治上的一笔投资,给自己的政绩添了不少分。 争议的开端,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印度是不是买贵了?尤其是国大党,直指莫迪在定价上缺乏透明度,36架阵风的总价比他们之前谈的126架的方案要高出不少。其实,印度原本计划是在国内制造大部分飞机,这样不仅会便宜得多,也能促进本土制造业的发展。可如今买来的不光是数量减半,价格却还翻了一番,大家都在问:你究竟是在买飞机,还是法国香槟啊? 接下来又冒出一个引发激烈讨论的问题:合作方为何挑了个外行人?按照计划,法国的达索航空应该把一部分投资和生产交给印度的本土公司。然而,他们却没选国企HAL,而是选择了安巴尼家族旗下一个新成立、几乎没什么造飞机经验的公司。这个公司注册时间还不到两周,就成了几十亿美元的本地合作伙伴。这起风波一路闹到议会,甚至升上了最高法院。可莫迪也不甘示弱,直接反击说这批评是虚假的政治攻击,是那些在他进行改革时被赶出权力圈子的人的报复。 到了2018年,连最高法院都不得不介入调查这件事,最终却判定政府的程序没问题,不进行干预。这让不少反对者感到失落,觉得真相给国家安全的幌子掩盖了。审计署随后发布了一份报告,虽然没找到直接的腐败证据,但也认可对等投资的执行情况不佳。国会对此乐此不疲,签合同后逐渐开始认为以当初价格买阵风战机存在溢价的问题。在履约过程中,印度表现得有些拖延,尤其是在尾款支付上,还对某些条款重新评估,甚至想对一些设备或技术交付提出附加要求,这实际上是在变相赖账。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背后的较劲渐渐变成了外交上的摩擦。到了2022年底,法国媒体开始放出风声,暗指印度在履约上不够给力。印度那边也有些人发狠话,表示法国在耍大牌,好像在变相报复。眼看局势有点紧张,2023年,法国总统小马哥决定出面灭火。在德里G20峰会上,他和莫迪开了个小会。他说:这事儿可不仅仅是生意,更涉及到法印关系。接着法方也表示愿意调整交付流程,以此换取印度继续采购的诚意。莫迪顺势而为,承诺会继续推进新一批阵风战机的订单。双方总算暂时缓和,马克龙也适时访印,双方进入了新一轮的合作模式。 结果,糟糕的事情还是来了。2025年5月7日,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搭载PL15导弹,划破夜空,狠狠打击了莫迪老仙一手打造的强军神话。花了超过80亿美元,阵风本该成国防的支柱,却摇身一变成了财政的黑洞。国大党开始发问:印度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咋就把钱全花在这些外国的铁壳子上?更重要的是,这些战机真能保护国家安全吗?还是说只是为了某些人的权力和面子? 在战机坠毁、舆论风暴、尾款停滞、政治风波连连的情况下,法国对印度的信心正在急剧下降。法国内部已经开始评估,印度的后续采购计划很可能会缩水,甚至可能会被暂时搁置,这对达索航空来说简直是致命一击。更让法国感到担忧的是,这次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这架曾在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以及也门战火中历经考验的法兰西工业代表,竟在起飞后没多久,既没有紧急警报,也没有姿态调整,甚至连敌机的影子都没瞧见,就被羞辱地击落了。 之前被认为是阵风战机出口大客户的阿联酋、埃及等国,最近也开始在私底下对阵风的成本结构、交付速度和战场表现产生疑虑。如果印度这个最重要的招牌客户陷入政治风波,其他国家的信心无疑会受到影响。法国辛苦打造的阵风朋友圈,如今正面临着裂痕加大的潜在风险。 法国的军火出口一向都依赖那些高端、精致且看起来很有面子的品牌。阵风战机本来是这类产品的代表,如今却因为一场坠毁事件,把这款精美的战机变成了高价的雷区。法国想要继续依靠阵风创造出口的奇迹,怕是没那么容易了。至于法印关系,表面上看似还在合作,但实际上暗流涌动,局势有些紧张。原本以为把阵风卖给印度是双赢的交易,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巨大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