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次真的是拼了。三哥这种国家的梭哈方式特别独特,大家对于印度人的深层思维逻辑往往不太理解,很难抓住三哥这么拼的动机。跟我们儒家文明圈不同,三哥的思维方式完全是一套独特的体系,明显带有印度教的特点。 儒家文化圈强调德位相符,也就是你的德行和才能得跟你的位置相匹配。如果你德行不够,那这职位可就悬了,必须得先修身齐家,才能等着坐上那个位置。而印度教文化圈则主张位在德先,你坐在哪个位置,自然也能有相应的德行和能力。位子是靠前世的积累来的,这辈子你就该享受这一切,根本就不用谈什么修身养德。在国际战略层面,三哥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所以才能国强民富、武器装备精良。而我们的观点刚好相反:因为我们能左右亚洲事务,所以才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你看,这俩逻辑真是反向操作啊。 三哥这次的梭哈逻辑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他没太想改善经济环境、提升民生,或者增强军事实力,这个倒不是他的重点。他光想着抓住机会,争取大国地位,至于经济啊民生啊军事啊,反正到了那个位置自然就会跟着来了。这都是印度教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真不容易改变。虽然印度高层可能明白要先有实力后有地位这道理,但大家普遍反着想,为了选票而构建的执政合法性,他们也只能顺着这个逻辑来运作。说白了,最近印巴关系紧张是因为四月份的恐怖袭击。这次袭击专门瞄准了印度教徒,挑明了就是对印度教徒下手,对依靠印度教基础上台的莫迪老仙来说,那可真是个大麻烦,他不得不做出反应啊。 从客观角度看,4月的那次袭击到现在也没见啥严肃的调查,甚至连背后的主使都搞不清楚,责任归属更是无从谈起。然而,印度却坚决指责巴基斯坦政府,这样的态度明显有些过于激动,似乎不排除这可能是印度自己搞的鬼。没经过调查,没有确凿证据,就直接动手,挑起战争,甚至不惜重大代价去报复一件真相还不明的恐怖事件,这实在说不过去。唯一能说得通的,就是印式梭哈的思维。 印度作为一个受到印度教影响的国家,极度崇尚机会主义,根本不在乎什么实力,更在意的是机会。只要一有他们认为合适的机会,印度就很可能会孤注一掷,冒险一搏。从1960年代尼赫鲁执政时期开始,到中华大地上遇到重大困难时,印度始终如一,往往会觉得机会来了。要想搞清楚印巴局势的发展,其实只需抓住这一点就行了。 印度根本没有实力去挑战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准同盟关系。 中美之间的较量正处于最为重要的时刻; 3、印度这时候打算趁火打劫,出于机会主义的考虑,虽然自身实力有限,却故意造势来激起冲突,实际上并不会真的投入太多资源,目的就是想从中获利。 美国和印度的关系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现在两国都在拼命押注自己的未来,彼此合作也是聪明之举。根据我的观察,印度的机会主义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里表现得更加明显,接下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抓住雨季来临前的时机,向查谟和克什米尔前线增派大批地面部队和后勤物资; 二是在雨季来临后,路况变得特别差的时候,和巴基斯坦搞一些大规模的对峙、小规模的冲突,制造点紧张感,保持新闻热度。同时,也在配合美国利用剩余的军事力量,继续维持美元的霸权,希望能够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三是在雨季一结束、克什米尔地区还没完全封冻之前,也就是今年10月份,抓紧时机发动一波大规模的攻势,迅速撤退以避免接触,这样能顺利获取他想要的最大利益。 最终,这场故意挑起的战争,旨在牵制中国的主要军力,从而避免中国在中东地区投入更多实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台海和南海的战略平衡。这也为美国提供了机会,让其依靠现有的实力来甩掉34万亿的国债,实现国债的无限展期,正如海湖庄园协议中提到的100年展期。然而,信心是所有金融操作的根基。不管你怎么花里胡哨,全球如果不相信美国能渡过难关,你的美债就卖不出去。 只要美国依靠现有的实力,加上那些乐意随之冒险的盟友配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中国,维持自己的霸权。这样一来,美国无法偿还的国债就可以无限延期,甚至达到0国债重启的程度。印度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获得他想争取的地位。这就是印军最近急于挑衅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