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全球军队将研究印巴空战”!外媒这句话的含金量很高!因为这场空战让很多规则都发生

“全球军队将研究印巴空战”!外媒这句话的含金量很高!因为这场空战让很多规则都发生了改变!不过不是我说,这都烂成这样了还怎么研究......   这事儿得从巴基斯坦的 “霹雳 - 15 导弹” 说起。这种导弹就像 “远程狙击枪”,射程 200 公里,速度 5 马赫,还能像幽灵一样隐身攻击 —— 印度阵风战机被击落前,雷达告警器愣是没响,飞行员眼睁睁看着友机炸成烟花,自己连敌人在哪都不知道。这哪是空战?分明是 “降维打击”,直接把传统空战规则砸了个稀巴烂。   以前空战讲究 “狗斗”,现在超视距作战才是王道。霹雳 - 15 靠 “惯性 + 北斗 + 数据链 + 主动雷达” 四重制导,不用开雷达就能悄悄锁定目标,等导弹末端突然加速到 9 马赫时,敌机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更绝的是巴基斯坦的体系化作战:ZDK-03 预警机当 “空中大脑”,红旗 - 9 防空系统当 “盾牌”,歼 - 10C 战机当 “长矛”,数据链一打通,印度战机刚起飞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反观印度,阵风、苏 - 30、米格 - 29 各用各的 “方言”,数据链根本连不上,活脱脱一群 “聋子瞎子” 组团挨打。   最有意思的是印度捡到霹雳 - 15 残骸后的操作。他们想逆向工程仿制,结果发现导弹核心部件早被自毁程序炸成了粉末:氮化镓雷达芯片碎成渣,双脉冲发动机装药烧得干干净净,连弹体碳纤维材料都得进口。印度军工号称 “万国牌组装厂”,连英国米尔斯手雷都能仿制 30 年造出 “拉环即炸” 的次品,更别说这种尖端导弹了。说白了,就算把完整的霹雳 - 15 摆在他们面前,也得先解决 “连生产线都凑不齐” 的尴尬 —— 毕竟他们国产 “阿斯特拉” 导弹研发 20 年,射程从 100 公里缩水到 80 公里,良品率还不到 60%。   有人说残骸都碎成这样了还研究个啥?错了!这场空战暴露的技术代差和体系碾压,比导弹碎片值钱多了。美国加速研发 AIM-260 导弹,欧洲忙着升级 “流星” 导弹,土耳其甚至考虑修改国产战机设计目标。对中国来说,这一仗更是 “活广告”:连出口版霹雳 - 15E 都能把西方顶尖装备按在地上摩擦,自家现役的霹雳 - 17(射程 400 公里)和霹雳 - 21(射程 1000 公里)得有多恐怖?更别提歼 - 20 隐身战机还藏着大招没放呢。   说白了,印巴空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现实:单兵装备再牛,没有体系支撑就是 “裸奔”;逆向工程再拼命,没有完整产业链就是 “白给”。全球军队研究的不是残骸,而是未来空战的生存法则 —— 谁能玩转超视距打击和体系化作战,谁就能在天空说了算。至于印度,这场仗打完估计得好好琢磨琢磨:花 88 亿美元买 36 架阵风,结果只换来一堆破铜烂铁,这买卖,到底亏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