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人还在“蜜蜂洞”里藏着,仗没打,枪声却响了。 他在脱衣服捉虱子时,不小心露了随身藏的钱,副官刘厚总看见了,当天夜里,刘厚总一枪崩了项英,还顺手杀了几个人,把钱带着逃了,这不是敌人冲进来的刺杀,是身边人下的手。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主力溃散,各路人马逃进山里,项英带着周子昆、刘厚总、黄诚他们躲到了赤坑山,找了个天然石洞藏身。 洞不大,潮湿,冷,白天不能点火,晚上更冷得钻被窝也哆嗦,项英每天要在洞外晒衣服,赶虱子,怕身上长病,问题就出在这时候。 项英随身带着黄金、法币,还有手表、钢笔,不是贪,是当时军部突围,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出去,钱财要随身带。 项英是副军长,这点东西压在他身上也正常,可是藏得不巧,晒衣服、脱衣服,装钱的内袋松了,一下被刘厚总瞄见了,金子闪了一下,那一瞬间,杀心就有了。 刘厚总不是啥省油的灯,以前犯过纪律,被调离过前线,这回又给项英当警卫,心里一直窝火。 他觉得自己混不出来了,看不起项英,说项英带队失败,连命都快保不住,嘴上不说,心里却早有算盘。 有人提醒项英换警卫,说刘这人不稳,像作战科长李志高、侦察科长谢忠良都提过,可项英没听,他是老资格的,做事讲感情,觉得刘厚总跟了自己多年,还信得过。 1941年1月某一天深夜,山洞里一片安静,项英睡得沉,衣服就挂在石头边上,刘厚总慢慢起身,摸出驳壳枪,朝着项英的头打了一枪。 响声很轻,但足以致命,周子昆听到动静刚要爬起,也被一枪干掉,黄诚没来得及还手,被打中腿后摔倒,昏了过去。 刘厚总拿走了金子、法币,还翻了几个人的随身物品,他知道这一走就是叛逃,身上得有足够东西换前途,他没敢走大路,绕着山林钻出去,过了几天,投奔了国民党。 当时的局势太乱,项英死讯过了很久才传出来,前线联系不上他,大家一度以为他还活着。 一直到后来黄诚苏醒,跟突围部队碰头,才把事情讲清楚,军部这边听了都愣住了,不是敌人干的,是副官背后捅刀。这事传到延安,震动不小。 项英是新四军的创始人之一,老红军出身,跟陈毅一起打了多少仗,多少人认这个“项老总”。 死得太窝囊了,还是自家人干的,周恩来气得拍桌子,说这是皖南事变之后最大的伤口。 这事也不光是杀人夺财那么简单,皖南事变后部队分裂,谁能活下来,谁带队突围,全靠临场应变。 钱是命根子,没有钱,部队饿肚子,买不了药,连路费都没有,项英带着这批财物,本来是想一边突围一边撑局面,可惜人心散了,他太信人,结果把命搭上了。 从史料看,项英当时随身的钱不少,有人说是24000元法币,也有人说黄金有8两,还有说是一斤。 反正数目不小,刘厚总一个人揣着能投敌换不少好处,他投奔国民党后,果然得了照顾,有人安置他进了特务系统,还给了生活保障。 事情过了十年多,1952年刘厚总在江西新余露了面,结果,被人认出来了,不是别人,是当年没死的黄诚。 一眼认出,通报上去,公安一查,果然是项英案的凶手,后来刘厚总被抓,审讯后定罪,枪决。 项英的死,在新四军历史上留下了深痕,不是因为他身份高,而是这件事太扎心。 内部管理出了问题,信错人,钱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贴身人员不能随便用,这些都是教训。 也因为这事,后来中共在经费管理和贴身警卫制度上动了手,高层不再随身带大笔经费,警卫必须轮换,背景要查清楚,不能靠老关系决定人选,特别是在战时环境,哪怕是老部下,也要防着点。 这事也不是谁都能说清的,史书上写得很含糊,有的只说项英“遇害”,不讲细节。 但查《李志高回忆录》《新四军史料》《皖南事变纪实》等书,都有提到刘厚总的背叛,以及钱财暴露的过程。 项英死得不值,可也不是没提醒过,他太累,太信人了,这几年打仗、整顿、突围,精神高度紧绷,到了蜜蜂洞,反倒松懈了。 再加上那个地方环境差,湿、冷、黑,人的情绪本来就不稳定,他一心想的是撑住队伍,没想到贴身的人会动手。 刘厚总这种人,不是突然坏,而是一直坏,他怕死、贪财、看不起旧领导,觉得国民党这边能混出头。 他不是脑子一热,而是早有准备,从他开枪的动作、逃跑的路线,到投敌后的安排,都不是临时起意。 项英出事以后,中央那边动了气,周恩来亲自下命令查人,纪念活动也提到“叛徒的罪行”。 这件事也让皖南事变后的整顿提速了,信得过和不能信的,立马分清楚,不再讲什么感情牌。战场上感情要命,制度才是命根。 项英这一仗没打成,可他的死救了不少后来人,制度建起来了,规矩立住了,叛徒也没跑得掉。 参考资料: 李志高.《皖南突围纪实》. 解放军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