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北平南苑,赵登禹将军遭叛徒出卖,座车遭日军伏击。照片显示将军身中数弹仍端坐车中,周围十余名卫士壮烈殉国。龙泉寺方丈冒死藏其灵柩八年,1946年方得安葬。叛徒可耻,英魂永存!
1898年,赵登禹出生在山东菏泽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不算富裕,但从小他就不是安分的主儿。身材高大,力气不小,练过几手功夫,心里揣着报国的梦。1914年,他才16岁,就投奔了冯玉祥的部队,从扛枪的小兵干起。那年头兵荒马乱,能吃苦又有胆量的人才能站住脚,赵登禹就是这种人。靠着拼命和脑子灵光,他一步步爬了上来。
到了1933年,长城抗战打得正激烈,赵登禹带着部队在喜峰口跟日军硬碰硬。那时候武器不如人,他就带着大刀队夜袭,硬是把日军打得懵了圈。这仗打得漂亮,他也得了个“打虎将军”的名号。后来,他被提拔成国民革命军第29军132师师长,手底下管着几千号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一爆发,他没半点犹豫,带着弟兄们就上了前线。那会儿的他,已经是抗战里响当当的人物了。
1937年7月28日,北平南苑的战事已经白热化。卢沟桥那边刚打响没多久,日军就扑向了南苑,形势一天比一天糟。佟麟阁副军长在前线阵亡的消息传过来,赵登禹心里跟刀割似的。他知道,这仗不光是守土,更是守民族的骨气。他下令部队在大红门附近集结,打算拼死反击一把。那时候,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只想着多杀几个敌人,给国家争口气。
可他万万没想到,身边有个叛徒把计划全卖了。这个人叫周思靖,是他的参谋,本该是心腹,结果却干出了让人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的事。周思靖把赵登禹的行军路线偷偷给了日军,日军第四旅团得了信,早早就在大红门公路两边埋好了伏兵。那天早上,赵登禹坐着军车在前头,卫队跟在后头,车队沿着土路往前开。他手里攥着地图,跟副官商量着怎么打。
突然,日军的机枪就响了,子弹跟不要钱似的扫过来。司机当场被打死,车子失控撞上了路边。卫士们跳下车想反击,可周围全是空地,根本没地方躲。赵登禹第一个冲出去,带着人迎着枪火上。战斗打得惨烈极了,卫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赵登禹自己也中了弹,但他没退,继续往前冲。后来一颗手榴弹炸过来,他的腿被炸断,胸口和额头也中了弹片。他靠回车座,血流了一身,但身子还是坐得笔直,手里的枪也没松开。旁边的十几个卫士拼到最后,全都牺牲了。
日军靠近时,看到这景象,居然停了脚步。一个日军军官还摘了帽子,低头站了一会儿,才带队走人。战场上就剩赵登禹和弟兄们的遗体,静静地躺在那儿,像在诉说这场仗的悲壮。
赵登禹牺牲后,遗体被扔在荒郊野外没人管。龙泉寺的老方丈听说了这事,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觉得英雄不能就这么没人收殓,当天晚上就带着几个僧人,趁着天黑摸到了大红门附近的高粱地。那地方已经被战火糟蹋得不像样,血迹到处都是。他们找了好一阵,才在破军车旁边发现了将军的遗体。老方丈带着人小心翼翼地把遗体抬上担架,用布盖好,护回了寺里。
为了不让日军发现,老方丈把灵柩藏进了寺里的地窖,上头盖上石板和土,藏得严严实实。接下来的八年,战乱没停过,寺里日子也艰难,可僧人们从没忘了每天为将军祈福。一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了,国家安稳了,赵登禹的遗体才被正式安葬。那天葬礼上,军民都来了,老方丈亲自送灵柩入墓,眼泪止不住地流。这八年,他用行动证明了对英雄的敬重。
再说那个叛徒周思靖,抗战一结束,他就跑不掉命了。国民政府把他抓起来,以汉奸罪判了死刑,关进大牢。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家伙被拉出去枪毙了,彻底完了。他当初为了自己那点小命背叛将军,最后换来的就是这个下场,活该让人戳脊梁骨。
赵登禹将军走了,但他的精神留在了这片土地上。龙泉寺方丈的义举让人感动,也让人看到了人性里的光亮。反过来,周思靖的背叛就像一面镜子,提醒咱们忠义有多重要,和平有多珍贵。这段历史不是故事书里的传奇,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咱们祖辈身上的事,值得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