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预警催生扮家长服务要价1200元#:线上通话价格从70元到150元不等,线下到校面谈则涨至1200元左右】#专家谈学业预警通知家长催生灰色服务# “杨同学,经学业统计,你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不合格必修课程学分累计大于10学分,根据《××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你已达到学业预警条件。”看到邮箱里的学业预警通知时,国内某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小杨的第一反应是瞒着父母。但很快,她又收到了来自辅导员的微信消息,得知“学院将与家长电话联系”。一瞬间,小杨感觉天都要塌了。当晚,她在小红书上搜索“学业预警”,意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服务市场”。这里活跃着一群售卖“扮演家长”服务的卖家,专门扮演家长接听学校电话,用成熟口吻应对辅导员的学业问询,甚至能模仿不同地区方言,号称“零破绽”。
在社交媒体平台,“学业预警代打电话”已有相当的规模。卖家提供“扮演家长”服务,根据挂科数量,线上通话价格从70元到150元不等,线下到校面谈则涨至1200元左右。更隐蔽的方式还涉及“代考黑科技”:内嵌式骨传导耳机搭配微型摄像头,报价800元;真人代考则高达每门3700元,“卖家”声称“全程无忧”。记者以被预警学生的身份与“演员阿姨”联系。“演员阿姨”告诉记者,学业预警电话的收费与预警等级相关,挂科数量越多,收费越高,挂科两门收费75元,五门收费125元,并发来演员的语音录音,称“这个阿姨专门接挂科预警,一天七八单,从来没出过错”。
记者曾联系多所高校,希望了解它们在学业预警制度落实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但其中大多数都以话题“敏感”为由,不愿正面回应。近年来,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生的学风问题逐渐凸显,学生课堂迟到、刷手机等现象日益普遍,部分新生也存在学业适应困难。与此同时,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持续攀升。“过去,家长送孩子入学后便放手,如今却频繁咨询学业问题、学生管理问题等。”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胡乾坤说,这种“期待升高”与“学风下滑”之间的矛盾是学校必须谨慎处理学业预警的根本原因。“之所以有学业预警,我们不是想惩罚学生,而是希望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帮扶,像园丁扶正小树苗一样,帮助学生调整方向,引导学生回归学业正轨,防患于未然。”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副部长付豪说。(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