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2年,陈赓听说有个军工人才,因贪污几亿元被判死刑,就去找毛主席求情:“此人

1952年,陈赓听说有个军工人才,因贪污几亿元被判死刑,就去找毛主席求情:“此人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能否给他一个机会?”

1894年生于江苏武进的沈毅,22岁便以全额奖学金考入法国里昂大学,主攻弹道学与空气动力学。

1926年归国时,他的行李箱里塞满实验数据与军工图纸,成为国民政府竞相争夺的“科技瑰宝”,南京炮校执教期间,他首创“步炮协同作战”训练体系,却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目睹学生因装备落后成批阵亡。

这场惨剧促使他于1945年秘密投奔延安,在窑洞里用木炭绘制出解放军首套《弹道计算手册》,被彭德怀誉为“让土炮打出洋炮精度”的军工魔术师。

1950年,56岁的沈毅出任新中国民航总局计划处长,掌管着国家航空建设的资金命脉,据《三反运动档案》记载,这位曾拒绝国民党黄金诱惑的专家,却在两年内挪用1.2亿元旧币(折合新币120万元),其中60%用于购买瑞士精密仪器与法国专业书籍。

1952年“三反”运动雷霆袭来,专案组在其办公室搜出24块进口手表与成箱法文原版著作,这些“科研用品”成为定罪铁证。

当沈毅在死牢核对弹道参数时,陈赓正为筹建哈军工焦头烂额,苏联专家列出的137项核心技术中,弹道学被标注为“最高优先级”,而全国符合条件者仅沈毅一人。

1952年11月深夜,陈赓硬闯中南海西花厅,在卫生间堵住如厕的周恩来:“总理,咱们的导弹可以等,但沈毅的脑袋等不得啊!” 周恩来当即召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三小时激辩后达成历史性妥协:死刑改死缓,戴罪赴哈军工任教。

1953年春,戴着脚镣的沈毅被秘密押送至哈尔滨,在零下30度的哈军工实验室,他带领团队完成

破解苏联T-34坦克炮管寿命短难题,将射击次数从800次提升至1500次,建立中国首个弹道风洞实验模型,精度达到北约标准,编写《火箭弹道学》教材,培养出钱学森称赞的“共和国第一代航天工程师”。

监外执行期间,他将特供的“高级知识分子补助金”全数捐赠抗美援朝伤员,仅靠窝窝头咸菜度日,1959年国庆特赦令颁布时,他拒绝签字:“等我把东风-1导弹的弹道误差降到5米内再谈自由。”

1961年陈赓逝世,沈毅在追悼会上长跪不起;1969年他含冤离世时,怀揣未完成的《洲际导弹末端制导研究》,1999年东风-31导弹横空出世,总设计师王永志在回忆录中写道:“沈老临终前推导的规避算法,让我们少走了十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