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颖) 朱颖从小很受宠爱,父母一直很重视对她的教育培养。可以说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朱颖都一个接近于完美的人,拿到的奖状和荣誉多不胜数。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朱颖的思想格外成熟和深刻,她不仅是学习上的尖子,还是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90年代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一家纸厂,刚接触到新工作时朱颖感到非常陌生,但她很快调整状态,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投入了工作中。 一段时间下来,无论是同事还是领导,都对她的工作非常满意,每次单位有重要工作,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朱颖。是金子自然会被看到,1994年,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她被调入了光明日报社,成为了一名美术编辑。 这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朱颖继续发挥她不怕吃苦、认真钻研的精神,加之她本身就有一定的美术知识,所以这份工作上手非常快。在工作不断进步的同时,她的个人生活也开花结果,丈夫名叫许杏虎,夫妻俩感情非常好。 98年的时候,因为国际环境激变,许杏虎奉命前往南斯拉夫执行新闻任务,夫妻俩商量之后决定一同前往。得知朱颖的决定后,朋友家人都一致表示反对,因为那个时期的科索沃问题就是个炸弹,不知什么时候战争就会打响,她一个女人去那里太危险了。 但朱颖一直是个倔强的人,只要自己拿定了主意,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来到工作地点后,朱颖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节奏,积极配合丈夫开展各项工作,还承担起了采购任务。 这年3月,美国突然行动,对该地区实施空袭。当时上级曾经征求过朱颖的意见,准备让她先离开,等这边的局势稳定下来后再过来。但朱颖不愿留下丈夫一个人,所以拒绝了上级的好意。 留在战地的朱颖,发挥出了一个记者应有的素养和品质,她把当地被封锁的真实情况一一传回国内,也向世界揭露了这里发生的种种黑暗。身处炮火硝烟中的朱颖夫妇,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战场一线,与死神和时间赛跑,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在战争期间,他们向国内发回了近百篇重要报道,其中还配有清晰的照片,触目惊心。看过报道和照片的人,都不禁为朱颖的勇敢而赞叹,如果不是深入最危险的一线,是无法写出这样的报道的。 到了1999年,这里的情况仍然没得到好转,朱颖似乎已经对炮火习以为常,甚至面对爆炸现场她都能平静自若。同年5月,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修建在这里的中国大使馆遭到了突然袭击,几枚导弹精准击中使馆大楼,朱颖夫妇当时正在大楼内工作。爆炸造成了多人死伤,朱颖和许杏虎也不幸遇难。 根据后来的详细报道,这天深夜,在美国的带领下,北约轰炸机目标明确地针对我国大使馆发射了炸弹,其中4枚当场爆炸,剩余的1枚是哑弹。 为什么说是故意为之呢?因为当时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北约的军事行为,并且发布了大量揭露真相的新闻,这自然就引来了北约的记恨。所以这次袭击大使馆,很可能就是蓄意报复。 英国和丹麦的几家媒体也支持这一观点,因为按照国际公约,打仗时是不能攻击其他国家的使馆区的。那时南联盟把一个雷达接收站安置在了这里,为了摧毁南斯拉夫的战斗力,美国不惜拉上中国垫背。 据后来的一名北约官员透露,当时他们判断南联盟的一位重要官员正身处使馆内,所以这次空袭就是明目张胆的暗杀。 对于这些指责和猜测,北约方面当然不会承认,他们表示,这是一次的的确确的失误。发言人解释,他们手上的地图定位不准确,我国使馆区距离他们真正的目标距离太近,加之建筑外观相仿,所以才会造成此次意外。 无论北约怎么狡辩,朱颖等3名无辜记者就是因他们而死,国内的老百姓群情激愤,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国内高校更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美活动。人们高举着横幅来到美国等北约国家的使馆外,要求向死难者道歉,并且立刻处置制造此事的凶手。 事发后,中美等国家的关系降至冰点,随着中国的持续抗议和国际正义之声的谴责,美国最后还是不情不愿地道了歉。 2019年,国家为朱颖等几名死难烈士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以慰问他们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