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除了赡养费外,法官多“判”了一份亲情作业

近日,龙凤区法院成功调解一起赡养纠纷,让一对因原生家庭缺憾产生隔阂的父子冰释前嫌。

案件中,法官以“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方式,不仅化解了法律争议,更修复了濒临断裂的亲情纽带,展现了司法的温度与柔性力量。

老张与小张系父子,小张10岁时父母离婚,因父亲长期在外务工,由外祖父母及母亲抚养长大。老张为维持生计辗转各地打工,虽定期支付生活费,却鲜少陪伴儿子成长。

随着小张成年独立,父子关系逐渐降至冰点。如今老张年老体弱、独居无依,无奈向法院起诉要求儿子履行赡养义务。

“他的童年里,我是个‘透明人’。”老张在调解中坦言悔恨,“现在只想让他知道,我一直记挂着他。”而小张则一度抗拒沟通:“这么多年不闻不问,现在为什么要我管他?”

承办法官深入研判发现,案件核心并非单纯的法律争议,而是长期情感缺位导致信任裂痕。

调解中,法官采取“分阶疏导”策略。

向小张释明民法典赡养义务条款,强调“赡养不仅是经济供养,更是情感关怀”,并指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不影响子女法定义务”。

以“为人父”的身份引导小张换位思考:“若您的孩子长大后与您疏离,您会作何感受?父亲当年的奔波,或许也是想为你挣一份‘安全感’。”

对老张坦言“弥补需要时间”,建议从“每周一次电话问候”等小事做起,用持续的行动重建信任。

经过3次面对面调解与两次电话沟通,小张态度逐渐缓和:“我不是不想管,只是不知道怎么面对他。”老张则当场写下承诺书:“每月至少探望儿子2次,不再以‘忙’为借口。”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小张每月支付赡养费800元,并约定每周与父亲通话;老张同步加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以积极生活状态减轻儿子心理负担。

调解结束后,父子俩在法院走廊沉默良久。当老张颤巍巍伸手时,小张迟疑片刻后紧紧握住——这对曾20年零交流的父子,终于在司法的温情中,重新触碰亲情的温度。

记者:庄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