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55岁男子,靠着每月3000块钱的工资,供养女读书,没想到的是,19岁的养女考上大学后,瞒着养父母,与百万身家的亲生父亲相认,而且还住在大别墅不回去,10天后,养父找上门来,女儿却说:“我其实,就是想减轻你们的负担。” 55岁的老赵在一家小工厂做装配工,每月拿着3000块钱的微薄工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舍不得吃穿,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却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养女小赵身上。 小赵是老赵妻子抱养来的孩子。那年,小赵才三个月大,瘦得像只猫,哇哇哭个不停,没人敢要。 但老赵看着孩子那双睁得圆圆的大眼睛,心一软,抱起她对妻子说:“不怕,我们养。”这一养,就是十九年。 为了小赵,老赵没日没夜地干活,冬天厂里冷得结冰,他也不舍得请假。妻子身体不好,打零工时摔了腿,只能在家做点缝缝补补的活儿。 家里最贵重的东西,就是那张贴在墙上的奖状——“小赵同学,市三好学生”。老赵每次看着奖状,心里都暖洋洋的。 今年,小赵考上了郑州一所重点大学。通知书寄到的那天,老赵拿着信封在门口坐了好久,眼圈红了。他没怎么读过书,连字都认不全,但他知道,女儿有出息了,自己再苦再累也值了。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录取通知书到家没几天,小赵却突然变了。 她开始频繁接电话,神神秘秘的,还经常不吃家里的饭,说朋友请她吃的。老赵起初没在意,以为是孩子考上大学了,交了新朋友。 但渐渐地,连妻子也察觉不对劲:“她是不是……认亲了?” 老赵心头一震。他知道,小赵一直知道自己是抱养的,但从小从未提过找亲生父母的事。没想到这一天,竟真的来了。 几天后,小赵坦白了。她说,生父唐向华是做建材生意的,在郑州有两套房,一家人都很热情,说愿意资助她读完大学,还提出要给她换户口,迁回唐家。 老赵沉默了很久,没有说话。他只是默默地把碗筷收进了厨房,那天晚上,他抽了两支烟,脸上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落。 第二天一早,老赵拎着一袋苹果,去了唐家。门口的保安将他拦下,过了一会儿,唐向华亲自下来接人,但神情淡淡的,像在对待一个上门的送货员。 “我是小赵的养父。”老赵说。 唐向华皱了皱眉,说:“孩子已经成年了,有自己的选择。而且我们家现在有能力给她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你辛苦养她十九年,我们感激,但她以后的人生,还是应该回到她真正的家。” “可她是我养大的。”老赵的声音低沉却坚定。 唐向华淡淡道:“法律上你们并没有领养手续。孩子自己也说想回唐家生活,我希望你不要再来打扰。” 老赵手里的苹果差点滑落,他怔怔站在原地,看着唐家那扇自动关闭的大门缓缓合上,仿佛也在关闭他对这个孩子十九年的情感。 他回家的那天,没说一句话。妻子问,他只是摇头:“她,回不来了。” 整整十天,家里冷冷清清,连那只老黄狗都趴在门口,不愿进屋。第十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老赵又一次站在唐家的门外。他不是来求情的,他只是想再见见孩子,说句话就走。 这一次,小赵出来了。 老赵低头,从怀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是他在街头买的热腾腾的包子,“你不是最喜欢吃韭菜鸡蛋馅的吗?我看今天有新鲜的……” 小赵接过包子,泪水止不住地滑下来。她忍了几秒,哽咽道:“爸,我其实……我根本没打算不认你们。我只是……只是想减轻你和妈的负担。” 她抬起头,坚定地看着老赵:“唐家是有钱,但他们给不了我这些年从你们那儿得到的东西。 我能考上大学,是因为你每天早起送我上学,是因为你给我补鞋、缝衣服、做饭,是你们让我有现在的成绩。” “我心里,只有一个家。就算唐家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留下来。” 老赵怔了一下,随即眼眶泛红。他咧开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都堆到了一起,“丫头,你说这话,我心里就踏实了。” 那天,小赵拒绝了唐家的资助,跟着老赵回了家。她说她可以申请助学金,可以去勤工俭学,但绝不愿意割断与赵家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