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国庆前夕,毛主席在中南海国庆招待会上,看到一位穿着中山装、剪着短发的年轻人端着酒走来,疑惑地问:“这是男孩还是女孩?”傅作义在一旁笑着答:“是女孩,是咱们治水劳模。”
毛主席听完哈哈大笑:“新社会了,男女都一样!”就这么一幕,成了一段真实又生动的历史故事。
那年秋天,北京刚进九月,天还没冷透,荆江分洪工程刚刚收尾,全国几十万人在那条长江支流上苦干了一个夏天,把几百年的水患给压住了。
工地上有个女人,叫辛志英,湖北松滋人,才三十出头,她是干碎石的能手,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男人还猛。
她一手搞出来个“碎石互助小组”,让原来一人一天碎两担石头的活儿,三人配合能搞出五担。效率一上来,工程提前完工,地方大员一看,这人不简单,报上去了。
中南海的请柬金灿灿的,是毛主席亲笔签的,湖北一共选了几位劳模代表进京,辛志英是其中最亮眼的一个。
临出发,组织上发了全新的蓝色中山装,一水统一样式。她头发原本就剪得短,穿上那身衣服,整个人看上去更精神。
她没多想,一心想着:“到北京,见毛主席,代表的是我们松滋的百姓,我得争气。”
招待会在怀仁堂举行,灯光打得透亮,里面坐满了全国各地来的英雄模范。
傅作义带着几个水利口的代表,一路走到主席身边,辛志英那天站在第二排,酒杯举得稳稳的。
毛主席抬头一看,先是微愣了一下,指着她轻声问:“这个小同志,是男孩还是女孩?”傅作义凑近说:“是女孩,辛志英,是荆江分洪工程的劳模。”
毛主席乐了,笑着说:“好,好,男女都一样!”接过酒,一饮而尽。
辛志英当时脸通红,不是害羞,是激动,她一辈子都记得毛主席那句话,也记住了那一杯酒,这事儿传回松滋,乡亲们说:“毛主席都夸咱们志英,真有面子。”
这面子不是白得的,荆江分洪是当时全国头等工程,那年汛期长江水位暴涨,眼看要冲破堤坝。
中央拍板,干!几十万民工连夜上工地,兵马一线扎,条件苦得很,石头得靠人一锤一锤敲,砂子要自己筛,饭都来不及热。
辛志英带着一个十几人的小组,天天干在最前头,有人掉皮掉肉,她掉了两次指甲都没下火线。
她不是大嗓门的人,也不怎么说话,但谁效率高,大家都看得见,那会儿没啥奖金,给你戴个红花就是最高褒奖。
可是辛志英不看那个,她就想把这活干好,她说:“水害不除,老百姓年年遭殃,咱修好了,大家安稳几十年。”
她家以前就是种地的,一下雨水全淹,庄稼全没,今年修好了,她最明白这工程到底值不值。
她那套“互助碎石法”,原理其实简单,三个人配合,一人负责敲,一人负责搬运,一人负责装筐。
互相不耽误工夫,一天干下来,比传统做法快一倍还多,开始有人不信,说“那是她一个人干得快。”她不争,说:“试试看。”结果十来个工段一用,全线推广,最后写进了总结报告里。
工程一完,她的名字就挂上了水利部的光荣榜,傅作义亲自把她的名字报上去,说:“这是真正的群众首创。”等她拿到请柬,说实话,一开始还以为是别人搞错了。
她不识多少字,是工作队帮她念的:“你是特等劳模,毛主席请你吃饭。”
到了北京,衣服新做的,鞋也换了,她心里想着:得给毛主席敬一杯酒,哪怕一句话不说,站在他面前就是光荣。
那晚宴结束后,她回到招待所,坐在床上愣了半天,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一早,她写了封信给家乡水利局,说:“毛主席鼓励我‘男女都一样’,我要回去继续干。”
1960年代,她又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搞旱地改造,松滋那地方是水网,旱的时候也缺水,她就带人修了小渠,做了几十个电动抽水点。
1970年大旱,水库见底,辛志英正好身体不好,胃出血,但她没歇,照常跑现场,最后在工地上晕倒,被人抬回家。
有人劝她说:“你已经是全国人大代表了,休息一阵也不丢人。”她摆摆手,说:“我就是个干活的,坐办公室不舒服。”
1975年她进京参加四届人大,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那年北京雪下得大,她住在代表驻地,仍然凌晨五点起床练字、看文件。
她不识多少字,但从不懈怠,她说:“我不怕不会,我怕自己懒。”
回乡后,她拒绝了调入县里的安排,执意留在水利队带队干活,她说:“咱是干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这个女劳模,没啥大官衔,也没进过高干病房,但老百姓提起她都竖大拇指,她去世时,有人说:“她是把毛主席那句‘男女都一样’刻进骨子里的人。”
她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也没写什么回忆录,但她一辈子的脚步都留在松滋的渠沟、水坝和田头。
参考资料: 《傅作义回忆录:从将军到部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